大学毕业前半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他——一个比我大六岁的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沈阳人。
他聪明、沉稳,走路带风,谈起专业时自信而笃定,是长辈眼中的“优质结婚对象”。
“他年轻有为,人又老实,你们以后一起去美国发展,多好啊!”母亲笑着对我说,眼里满是期待。
“如果你不娶云翼这样家世好、人又漂亮的北京姑娘,那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他的母亲更是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仿佛这场婚姻已经被盖章确认。
我看着眼前的男人,心里却升起了一丝疑问——我是爱他,还是只是认同所有人眼中的“匹配”?
但在那个年纪,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于是,在最合适的年纪,我们以最合适的条件,进入了一场最合适的婚姻。
可我呢?
我说不清自己对他的感情,是爱,还是单纯的崇拜。
他才华横溢,顶级学霸,专注于事业,年仅二十八岁,便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发表了多篇优质论文,在学术圈崭露头角。他的思维缜密,工作勤奋,他的博士导师对他赞赏有加。这样的优秀让我毫不怀疑——如果未来中国有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摘下诺贝尔奖,那个人,一定会是他。
我望着他,仿佛在望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星辰。他的世界,是冷静而理性的,而我的世界,曾是文学、浪漫和梦想。
但也许,爱情本就不需要完全相似,只需要契合。
结婚不到半年,我们一起赴美。他进入常春藤名校的附属医院工作,而我进入当地的一所大学攻读硕士。
一切似乎都按照最完美的剧本展开。
只是,我不确定,这部剧本里,有没有真正属于我的角色。
/
在这场婚姻里,我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妻子,而是一个“合格的附属品”。
在美国,学商科的留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为了生存,我先后攻读了企业管理和计算机,最终进入美国排名第一的糖果公司,做数据分析和编程。
公司在市中心,而我们为了方便他工作,选择住在大学城。我每天通勤三个小时,而他只需要步行5分钟就能到实验室。
我的工作并不轻松。公司常有新项目研发和系统升级要完成,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即便如此,回到家,等待我的依旧是永无止境的家务——做饭、洗碗、收拾家里的一切,仿佛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他从不做饭,从不洗碗,从不过问我每天如何在工作压力和家务之间周旋。
经常,我刚刚推开家门,包还没放下,他便抬起头,随口问道:“晚上吃什么?”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可笑又讽刺的画面——
那个饿死的傻子,他的母亲临走前,贴心地给他脖子上挂了烙饼,可他吃完了嘴前的部分,却不会转动,最终活活饿死。
而我呢?每天端着锅碗瓢盆,精疲力尽地喂养着这个绝顶聪明的老公,任由自己的疲惫被无视,感受不到哪怕一句真正的关心。
那个傻子的母亲,和我这个被困在婚姻里的女人,到底哪个更可怜?
或者,真正的傻子其实是我?
偶尔,当我忙到深夜时,他会说:
“老婆,别洗碗了,你太累了,明天再洗吧。”
这,就是他能给出的,最“体贴”的话。
朋友聚会时,他会当着众人的面,特意夸奖某位妻子做的饭有多好,家里收拾得多整洁。他的话像是无意的赞美,但我知道,这是“鼓励”,更是无声的比较。
他希望我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妻子,一个能让他骄傲地介绍给朋友的女人。
可是,我好累啊。
家,不是应该是两个人共同努力、互相照顾的吗?为什么这一切,似乎只与我有关?
有时候,火车晃晃悠悠地驶过城市的高架桥,我靠着窗,看着天边的晚霞逐渐褪色,城市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我会忍不住想——他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我,而是一个可以照顾他生活的保姆。
而那个家,对我来说更像是另一份没有薪水、没有休息日的“工作”,而非一个能让我卸下疲惫、感受到温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