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到两人身边,与她们并肩而行。司马晟很自然地伸出手,揽住了她的肩膀,又侧头对刘祎笑了笑。刘祎也回以一个温柔的笑容。三个同样身着男装,却心思各异的少女,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她们未来交织缠绕的命运。
洛阳的繁华与建业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秀的叛逃,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晋吴两国都激起了层层涟漪。而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大潮中,五个背负着秘密的少女,正以她们各自的方式,参与着历史,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也在彼此的生命中,刻下越来越深的印记。她们的情感,如同暗夜中悄然绽放的花朵,在政治的寒风中,艰难而执着地寻求着温暖与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脚注:
1.建衡二年:公元270年,是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建衡”的第二年。
2.金瓯:比喻国土完整、国家疆域。
3.建业:今江苏南京。孙吴的主要都城之一。
4.武昌:今湖北鄂州。孙吴的另一个重要都城,尤其是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军事和政治中心。陆抗的活动中心更靠近武昌。
5.孙皓: (243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以残暴、奢侈和猜忌著称。
6.枰棋:即围棋。魏晋时期围棋已经相当流行。
7.紫色深衣:魏晋时期,紫色为尊贵的颜色,常为皇室或高官所用。深衣是当时常见的服饰形制。
8.孙休: (235年-264年),字子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三国时期吴国第三位皇帝(258年-264年在位),即吴景帝。
9.豫章王:孙吴宗室爵位。历史上孙休的儿子中未见有封此爵位者,且孙休诸子(太子孙?、梁王孙瑒、陈王孙絝)皆被孙皓所害。此处依用户要求设定孙曜被封此爵位并以此身份活动,属小说虚构情节。
10.月白襕衫:见上回脚注。
11.刘禅: (207年-271年),字公嗣。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小名阿斗。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居于洛阳。
12.“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围棋术语和战略思想,强调全局观念。此语不见于先秦典籍,可能为后世总结,但在魏晋谈论棋理或可有类似思想。
13.阿珵:对刘珵的昵称。
14.孙?(Wan):孙休之子(历史原本的太子)。
15.阿姊:指在洛阳的司马晟、刘祎、曹襄。
16.忧能伤人:中医及古代养生观念,认为过度忧虑会损害身体健康。类似思想见于《黄帝内经》等。
17.大司马:高级军职,位在三公之上或相当,掌管全国军事。吴国后期官制有所变化,但大司马仍是极高的军衔。陆抗在270年确实被提升,但具体官职晋升过程记载略有不同,有说先为都督,后加大司马。此处径称大司马。
18.荆州牧: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汉末以来州牧权力很大。
19.陆公:对陆抗的尊称。
20.陆逊: (183年-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曾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21.西陵:古地名,在今湖北宜昌一带,是吴国防御晋国(原魏国)荆州方面的重要据点。
22.羊祜: (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西晋初年重要将领和大臣,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与陆抗对峙。
23.襄阳:今湖北襄阳。魏晋时期荆州北部的军事重镇,是晋国进攻吴国的重要基地。
24.“欲伐吴,当先取江陵”:指攻取江陵(吴国荆州治所)对于伐吴的重要性。此为当时常见的战略认识。
25.江陵:今湖北荆州。时为吴国荆州治所和军事重镇。
26.“非徒有德,亦有智谋”:形容羊祜不仅品德高尚,也富有智谋。化用古人评价人物的语言。
27.信陵:地点不详,或为西陵附近之要塞。
28.夷道:古县名,在今湖北宜都。
29.乐乡:古地名,在今湖北松滋西。
30.公安:古地名,在今湖北公安。刘备曾驻军于此。这些地点都是吴国长江中游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1.豫章:古郡名,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
32.夷陵之战:发生于221年-222年,蜀汉刘备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而伐吴,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一带击败。
33.刘备: (161年-223年),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221年-223年在位)。
34.将从中御,则军无战心:意指将帅受到君主或朝廷的牵制掣肘,会导致军队丧失斗志。类似思想见于兵法。
35.守江必守淮:古代军事地理常识,指守卫长江必须先守住淮河一线作为屏障。
36.诸葛丞相:指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37.《隆中对》: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规划战略蓝图的谈话。
3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语出诸葛亮《前出师表》。形容在危急关头勇担重任。
39.寒具:一种古代油炸面食,类似后世的馓子、麻花。魏晋时期已流行。
40.石头宫:即建业宫城,因建于石头山旁而得名。
41.夏口:古地名,在今湖北武汉一带,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军事据点。
42.孙秀: (?-?),孙权族孙,吴国将领。因惧怕孙皓迫害,于建衡二年(270年)率部曲数百人投降西晋。
43.太极殿:皇宫正殿名称,魏晋南北朝宫殿常用此名。
44.万彧: (?-272年),吴国末期重臣,官至丞相。后亦被孙皓所杀。
45.司马炎: (236年-290年),字安世。西晋开国皇帝。
46.显阳殿:洛阳宫殿名称之一。
4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指合乎道义者就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违背道义者就会陷入孤立。
48.荀勖: (?-289年),字公曾。西晋初年重臣。
49.贾充: (217年-282年),字公闾。西晋开国元勋。
50.绛紫色朝服:绛紫色,深红色。朝服是官员上朝时穿着的礼服。晋代官服颜色等级规定或已初步建立。
51.天青色儒衫:天青色,淡雅的蓝色。儒衫泛指文士穿着的服装。
52.素白直裾:见上回脚注。白色在当时有时也用于丧服或表示素雅。
53.“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意指依靠某种手段兴起,最终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灭亡。反映了历史循环的观念。类似思想见于《左传》等。
54.骠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位在车骑将军之上,仅次于大将军。
55.仪同三司:指享有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待遇,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性虚衔。
56.会稽公:爵位。会稽郡是吴国核心区域之一,封孙秀为会稽公,有瓦解吴国人心的政治意味。
57.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传统的用人原则,意指信任所用之人,不信任就不要使用。
58.知人善任:指了解人的品德和才能,并恰当地予以任用。
59.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此语形成较晚,但类似“知行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
6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此语形成亦较晚,但意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