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兴教,导化于民,是县官治下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在官吏考核中,修葺孔庙,兴办义学,也占政绩很大一部分。
所谓读书明理,读书并不一定为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明事理,只有讲道理的人多了,才能减少误会,于是戾气、冲突也更少发生。
初宜县,县学早已空置,义学更是荒废,唯有城内几座私学,收的也大多是与严何两家有关系的子弟。
教育的缺失,是民风剽悍,百姓蛮横的根本原因之一。
林仪君早在来初宜之前,就简单了解过情况,但到任后,还是被如此匮乏贫瘠的教学现状惊到了。
例如周昭南,身在灰蛇山这样当地最大的匪帮中,是有读书条件的,却连大字也不认识一个,这里存在的是理念问题。
兴建义学,恢复县学,在她的计划之中,但若办了,却无人就读,便是她不乐见的。
周昭南似乎被她的话激道:“林仪君,那你会写我的名字吗?”
林仪君说:“只听发音,我并不知是哪两个字,只能猜测。”
她捡了根树枝,在泥土上写下“周昭南”三个字。
周昭南盯了半晌,微翘的眼尾昭示出他此刻正感到新奇。
他转过头,那双丹凤眼发亮:“这三个字就是我的名字吗?”
“大约是的。”
“什么大约,以后就是了,你写的肯定是对的。”他高兴得很,又问,“那你的名字呢?是什么样的?”
他说“什么样”,而不是“怎么写”,可见眼里没有笔划,只当做图案来记了。
林仪君笑笑,又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名字。
“林、仪、君,这是你的名字?”
周昭南伸出手指,一个个指过去。
“嗯。”
周昭南笑道:“林仪君,你人长得漂亮,怎么名字也长得漂亮?”
“你也是。”
“我也是什么?”
林仪君弯了弯眼,真诚赞道:“你名字漂亮,人也漂亮。”
*
林仪君不再下乡,税收在即,她要赶着处理县衙内积压的公文。
虽说有一个顾牧帮她,但顾牧只是主簿,许多事并无权力落定,目前大多处理的还是书吏的工作。
一踏入县衙,她当即就瞧见了个熟人。
不过她无视了。
何尚伟脸皮抽动了下,咳了声,主动开口:“林大人,老夫回来当值。”
虽然表情不好,但态度比之前倒好了不少。
可见林仪君化解了两大匪帮围堵衙门事件,在树立威望方面还是管用的。
林仪君淡笑:“病养好了?”
“养好了,托大人的福。”
“托本官什么福?”
何尚伟一愣,这话就是个场面话,哪有人追着问的?
“托……托大人要我在家安心修养的福,大人惜老怜贫,真是好官。”
林仪君觉得好笑,这人还真是能屈能伸,和上回在大堂颐指气使的模样判若两人。
“本官的确惜老怜贫,不过是对百姓,你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