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草庐辩论会结束后,岛上弟子们的学术热情不减,时常自发聚在竹林小径、山岩观台等处讨论心得。然而,万师、青师等长辈却决定在学堂内举办一次严肃的“非攻”传授课,让众学子对墨家“非攻”理念有更深理解。彼时天已渐暖,群竹青翠,海风和煦,正适合静心聆听那跨越数代的古老传说。
清隐岛的学堂简朴端庄,正中悬挂墨家先贤肖像,墙壁上整齐陈列着各种落满灰尘的木卷、竹简。书案前整齐排开十余张长案,弟子们相继入座,白瑶与柳墨絮并肩而坐。
不久,万师从侧门缓缓走出,青师随行而至,二人神色庄重。一众弟子立刻起身见礼后,安静落座。万师拂袖坐于正前方,与青师对望一眼,这才缓声道:
“尔等于草庐辩论‘非乐、非命’,探讨良多,今日老夫要续说‘非攻’。这也是墨家教义根本之一,若不明其义,便难言真懂墨家。”
他顿了顿,轻轻拢了拢袖口,扫视台下,才讲道:“汝等且记住:‘非攻’,是当年先贤历经诸国乱世之际,不忍见生民涂炭,故而劝诫诸侯‘毋好攻伐,毋慕强征’。往昔的战火残酷,非是今人所能轻易想象。”
他语声轻缓,却带着饱经风霜的肃穆。台下弟子屏息而听,心头纷纷浮现疑问:既是数百年前往事,然时至当今,是否仍暗藏着世间纷争?沉思间,见青师微阖双目,神色似追忆旧事,万师便继续开讲那段古老传说。
万师自案上抽出一本晦暗泛黄的竹卷,在烛火微光下翻开。只见字里行间似记述某段硝烟弥漫的时代:连年战事令百姓流离失所,各国互相攻伐,所过之处民宅焚毁、尸横遍野。
“据《墨子·备城门篇》载,先贤墨翟痛见诸国好战,故自任‘城防之策’,多次亲赴濒危城池,教士卒与民众如何以简陋器械守城,以阻止无端侵略。相传有一回,某雄国欲强取小城,墨翟硬是只身前往,运用力学与结构原理,指点守城之人修筑‘梯拒’‘摇木’与投石之器,劝退那庞大军阵。”
弟子们听到此处,神情皆一振:在他们印象中,墨家虽讲“兼爱”,可也懂得兵器与防御之术。一人忍不住问:“师长,既言‘非攻’,为何还要助人守城抵抗?这岂不是又与兵戈相关?”
万师肃然回答:“非攻者,非以无差别之柔弱示人。墨家反对不义侵略,但不意味着放任恶势踏平家园。先贤所教守城之法,正是为了保护百姓之生命与财产,让侵略者无从得利,也由此警戒各国勿好战。此乃正道,而非主动去攻伐他国。”
青师微微颔首,接着续言:“战火之苦,往往由无辜百姓承担。‘非攻’不代表绝对地拒绝使用任何防御手段。铸器造械,最终目的仍是止戈息战,这才是‘非攻’的本旨。若因道义而不得已出手防卫,也含有‘非攻’之严守底线。”
说到这,青师顿了顿,目含深意:“诸位可想过,当年先贤之所以跋山涉水奔走劝阻,其实不只要阻战,更要改变天下诸王好武之心。你们莫要轻视此志向,古今多少豪杰摆不平的,正是那无休止的战火贪欲。”
场中一名弟子轻声问:“然则如今霁月国虽与邻国尚算和睦,但朝堂之争或权臣野心,仍可能激起卷土重来的刀兵,墨家当如何自处?”
青师的眉宇蹙起,似沉吟许久才道:“‘非攻’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我们虽隐居在岛,不涉宫权,但若真有一天动荡四起,我们也应延续先贤之志:劝阻无义之战,守护这片土地与百姓。尘世险恶,不可轻言无忧。”
这句话在学堂的空气里久久回荡,令人不自觉想起月下无际的海面:看似平静,可当风云突变时,谁又能阻挡惊涛骇浪?正因世间无常,墨家才将“非攻”立为坚固信条,让人铭记珍重和平之可贵。
学堂窗外,竹影轻摇,阳光穿过缝隙投射在柳墨絮脸上。她望着万师翻动的古简,内心不时翻涌阵阵波澜:
“无论是非乐、非命,终究要回到兼爱与非攻上。若世间再有大规模兵戈,相互攻伐的苦难势必牵连万众,那时,不知沈霖劭……会如何应对?”
她忽然想起沈霖劭昔日曾在岛上提及,他所在的王族亦有内部派系之争。虽关系表面和缓,可只要有人心中生出权力贪念,战事就可能由朝堂权斗延伸至国土之上。柳墨絮想到这里,心中一阵沉吟。她向来理性,知道此刻自己在岛上无法速去阻挡任何风波,只能继续打牢学问与技艺,期望未来能有所作为。
白瑶似乎察觉到她的心绪波动,轻轻碰了碰她的袖口,传以安慰的眼神。两人微微一笑,回神继续倾听万师讲述。
万师讲完墨翟劝阻诸侯的史事,转向另一则古老传说:“相传于先秦,墨家还有数名杰出弟子,曾以连夜趱行自一国赴另一国,只为短暂几日里让君主停手,不出兵灭小国。他们诉说当世百姓苦难,晓之以厉害,动之以情理,却险些被视为狂徒逐出国都。可即便如此,他们仍往返各国,苦口婆心劝谏,最终使一次惨烈的战争胎死腹中。”
听到这里,不少弟子在心中默默敬佩,当年墨家先贤奔波苦口,实乃大无畏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