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墨絮见众人争执不休,心中已有一番思量。她抬眸看向四周竹影,一如她平日夜观星象的宁静神色,然后起身揖礼,面向师长与同门缓声开口:“依晚辈之见,‘非命’并非否认客观上的天体运行或自然规律,只是反对凡事归咎于无法更改的命数,因而失去行动与改变的动力。墨家提倡的是‘兼爱万物’,若我们承认人世苦痛多源自人类之失,也相信通过努力可为社会带来改良,那就不能将所有挫败简单归因于命定。”
她语声清婉,却透出一股坚韧:“就如我平日观星,发现星宿运行并非为人祈求所左右;但我们若肯钻研天文与力学,就能据此推算潮汐、天气,从而利于耕种与航海。若将一切说成‘命数不可违’,便永远不会去研究潮流与风向。可以说,不信命是为了激励我们发掘事理,而不是否定客观世界。‘命’之说在很多时候,成了人类自我放弃或统治者麻痹百姓的借口。”
话音方落,草庐中有几阵轻声附和。白瑶也被这番言辞所打动,她想起此前岛上改造屋舍排水体系,也是靠一分耕耘,一分实践,才让许多村民摆脱湿寒相关的病痛。“若当初我们只叹息‘天生体弱’或‘环境如此’,就不会改变任何现实。”她在心中默默赞同,更对柳墨絮的见地产生由衷敬佩。
此时,又有人提出了另一观点:“柳姑娘所言甚是,但有些事例如天灾人祸,并非人力可测或可御,难道这也说是人不够努力?”
柳墨絮微微摇头:“我并非武断声明一切皆可避免,而是说即使再强大的天灾,也能通过科学与技术手段减轻损害。譬如堤坝建设、提前预警、调度物资等等。若以‘命中注定洪水泛滥’为由不加应对,岂不坐看生灵涂炭?再者,即便一时不可扭转局势,我们也要努力寻找补救与改良之策。这正是‘非命’的真义——不认命,不懈怠。”
场中气氛益发浓郁,许多弟子眼神熠熠,似从心底被这股坚定的理性感染。田师兄亦有感触地说道:“若当真如柳姑娘所倡,我们修械具就有更高目标——如何在天灾之时,让百姓有更强抵抗之力?这比守着‘命定如此’的枯坐要明智许多。”
万师见辩论情势已就绪,遂轻抚桌面发言:“今日诸弟子辩于此,所得结论皆与墨家之根本——‘兼爱、非攻’有密切关联。因兼爱,则不断学习改善,更不愿因命数之说而放弃行善。若以命数看待所有苦痛,便是放弃兼爱之道。故而,吾有一句忠告:知‘非乐’应慎审实情,又不可使美之艺术全被摈弃;明‘非命’当晓人力有时尚可为,更不可因挫败而信命自轻。通过理性思辨与实践,我们便可不断靠近先贤期望的公义世界。”
青师亦笑着颔首赞许:“柳墨絮姑娘与诸弟子今日之论,皆有助拓展思路。后续你们可在学堂内继续观摩古籍,反复对照现实案例,思考如何将先贤之学在当世推广。唯有这样,方不致空谈。”
弟子们齐声称是。虽然“非乐、非命”这篇章仍有更深奥的部分,可至少今日于草庐的讨论,让很多人意识到:如果不结合现代情境而生搬硬套墨家原文,便难免走向表面化;若能运用现代理性精神参详,亦能赋予古老教义以新的生命力。
时至傍晚,夕阳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洒在竹林与茅草顶上。弟子们散去后,柳墨絮与白瑶留在草庐小院收拾。院里一盆青花随风轻晃,晚风拂过,携着微凉的山涧气息。
白瑶忆起整日辩论场面,不禁微笑:“如此激烈的讨论,看似对立,实则让人心生斗志与希望。大家都想求索真理,而不是把旧教条奉为圭臬。”
柳墨絮点头,捏起落在桌案上的一枚竹叶:“是啊,若只是恪守成规,岂能与沈霖劭及你我在岛上所做的实践相连?我们如今看似隐于这片海岛,却在潜心融合墨家典籍与科学技艺。若能待时机成熟,将之推及天下,这才是‘非命’精神的最佳证明——命运不该因人微言轻而沉寂,无数人同心协力,总能找出一条改造之路。”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升起一点期冀:彼岸的沈霖劭,也许同样在朝堂上掀起另一番波澜,等待着合流之日。她们收好文卷,熄灭一盏薄灯,轻轻关上草庐的木门。余下淡金夕阳,斜斜撒在竹篱与山泉中,折射出一片梦幻般的光晕。
踏下山径时,白瑶回首望去,只见那顶茅草在夜幕逐渐降临的光影中黯淡,却在星空之下守候。仿佛一日一夜循环往复,而“兼爱、非乐、非命”的精神,就在这生生不息的天地间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