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之时,清隐岛上潮声低吟,几处青石小路氤氲着海风的咸淡气息。墨家学堂的大门略显古旧,门口那块木匾已随岁月剥落了些漆色,却仍书有“清观堂”三字,笔力遒劲带着深厚意蕴。一如墨家精神历经时代风雨,却依旧坚韧挺立。
柳墨絮与白瑶两人并肩走入学堂,经过半月台阶与长廊,抵达内院正厅。廊顶悬挂着几条竹简帘子,随海风轻晃,微响如同流水,冥冥中带来几分清幽。厅内聚集着多位师者与学子,男男女女皆不分贵贱席地而坐,垫子是突显朴素的淡草色。有人正伏案抄录古籍,有人观摩古时绘图,还有人摆弄木制器械,似乎正研究某种杠杆结构。整个学堂并无豪奢排场,却被一股实事求是、勤勉上进的气息所笼罩。
柳墨絮放下随身的竹简后,便在前方师位侧面位置坐了下来。她将一封记录着潮汐观察结果的薄册递给坐于首位的余师,低声道:“这是昨夜按月相所测的第十一次大潮数据,略有些修正。”余师翻看几页,满意地点头:“很好,等稍晚我会与其它几位师兄弟对比,若各自观测相符,便可形成新一季的潮汐预报。”
白瑶也随之坐定,神情雀跃地将自己配好的药方简要呈上:“师父,我向陆文师姐请教了针灸法,结合老先生教导的‘节用’理念,试着把将息草与天荆花这两味进行改良调制,或许能降低不少药材耗费,却维持疗效。”她说话不疾不徐,眼底透着愉悦与希冀。自从体弱之病得以改善后,她对医药之道无比珍惜,总想帮更多人省下不必要的开支,也使珍稀药材更合理地安排给急需者,这正契合墨家崇尚的“节用”准则——避免浪费资源,将有限的物力尽可能造福更多众人。
余师轻抚胡须,慈和地笑了笑:“白瑶,你一向心细,这配方若真可行,能让岛上许多家庭省下不必要的费用。你先在医舍里做些基础测试,再拿给那几位老者评议吧。假以时日,就能惠及渔家与农户。”白瑶闻言欣喜,连声答应。
随着晨课正式开始,学堂内渐渐安静。一位年长的女师长缓步上前,缓声道:“今日我要与你们探讨的,是‘兼爱’与‘尚同’如何在工程技艺里得到实践。”众人纷纷微抬眼神,显出期待与专注。
这位师长姓陶,幼年随父辈在外地研究城防与桥梁搭建,成年后回到清隐岛,与墨家后人共同整理前人典籍,对建筑和物理之学有深刻见解。她环望四周,开口娓娓:“我们墨家一向重视‘兼爱’,非但要求我们心怀仁善,更要把这些善念落实在对器物与构筑的思索中。为何如此?因为世间百姓贫苦之多,或困于居所简陋,或困于道路不通,能否在建筑上省材省工,却保证稳固与安全,就可能使千家万户受益。这就是‘兼爱’于工程学的体现。”她说着,示意一位学子翻开墙上悬挂的大图,图上勾勒简明的桥梁榫卯构造与力学线条,显出纽约召唤般的精妙。
接下来,陶师长讲到“非攻”:“乍听似与工程技艺无关,然而我们构建防御与施救之具时,亦强调‘非攻’,不主张用此术去攻伐他人,而是要保护群居免于灾祸。当洪水来临,若无坚固堤坝或合理排水,那百姓便遭生死危机;当村寨饱受强风之苦,若能设计带有风障与排水装置的房屋,便能安度台风。墨家之道在于守护黎民,故‘非攻’正是工程精神的延伸——我们以器物、巧思救济人间,而非煽动战争。”
简单数语,却蕴含了墨家先贤千百年来的深沉情怀。听得柳墨絮和白瑶等人心中澎湃,仿佛每一点扎实的技艺,都能化作援手扶持那些苦于天灾人祸的苍生。
随后,陶师长又举例“节用”。她让学堂助手取来几段粗细不同的木梁,示意众人观察:“节用,不光是省柴节粮。在工程里,也包括用更简易却能尽利的方式建造房舍、桥段、舟楫,而不必奢华堆砌。要知道,许多百姓受限于资源匮乏,若一味追求华丽,必招来浪费。墨家反对这种浮夸之风,提倡精当实用。当我们设计一艘渔船时,若能用最少的木料却保证船身坚固,可使更多人有舟可用,不必因材料不足而令多人失去捕鱼生计。”学堂里年青学子们都频频点头,深感认同。
她最后点明“尚同”:“‘尚同’,并非要大家一味盲从,而在于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像是建造一项大型堤防工程,需要众人智慧与手力配合。有首领指挥,也有术匠提出不同构想,大家可反复议论、试验,最终汇成一项凝聚大家共识的成果。比起一人独断,群策群力更能避免错误与浪费,这就是‘尚同’如何在技术层面吸收多方见解,以成大器。”
等师长讲毕,柳墨絮与白瑶一起到侧廊下的木架后各自取来预先准备的图典。这些图典存储了大量墨家传人对建筑、杠杆、齿轮、攻防器械的研讨手稿,也有前代精算师对数学的探究:从简易的几何公式,到更精妙的折射与力学平衡。
柳墨絮边翻看,边与白瑶互相低声讨论:“你看这段记载,‘算具七策’,说的是先贤曾设计一种简便测量装置,利用绳索长度与转轴,能在行军途中快速量出地面坡度与距离,这或许在海岛勘探时也能用得上。”白瑶好奇地伸手指向画图一角,“这里的轮廓怎么像个‘旋转木盘’?莫非可以直接记数?”柳墨絮微微一笑:“的确如此,据说在转动过程中,刻度会自动记录行走之里数,这应当是古人‘车辐计里’的衍化吧。只可惜世间知者不多,若能推广,商队与渔船或许能省去大量测量时间。”
白瑶的兴趣偏向医药与生理结构,她因此特别注意到某些古籍里也会提到人体与杠杆原理的关联,比如肢体若带有支撑与外力牵引,能减轻骨伤康复时的痛楚。她看得认真,心潮难平:“若把这些机制与医用夹板或骨固定器结合,或许能大幅降低病患痛苦。回头我得和几位医师求证,这种力学方法在治伤时若加以改良,可能会成为利器。”
两人翻阅间,学堂里其他年轻人也各怀所好,有的留意战事防御器具的设计,有的钻研船只排水与船底结构,还有的專注几何数学公式的解法。往往翻一页、议一段,便三五成群地轻声讨论。虽说是晨课,却比任何市井学堂来得活跃也更灵动。没有人只机械地死背书文,而是在实践与求真上下功夫。这正是墨家“经世致用”最核心的意义:他们不信奉空洞言词,唯有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方显其珍贵。
听完一番讲析后,陶师长宣布:“今日的课程内容就到此,你们可自由组合,在后堂或庭院自行演练和讨论。至于武具与水利设计,有兴趣的可随我去后院试验场观摩。”人群中陡然涌现出略带兴奋的声响。柳墨絮与白瑶互视一眼,也准备随行。她们对这试验场早有所闻,那是岛上汇集墨家先贤灵思的地方,藏有不少小型模型与演示器件,可现场观察力学、杠杆及水流冲击。多数情况下只对师兄长们或具备初步技艺的人开放,如今也让年轻弟子进去观摩,无疑是宝贵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