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十一月,潮湿阴冷,像一块永远拧不干的抹布。林安裹着一件缴获的日军毛毯改成的披肩,快步走进了位于市中心一栋小楼的励志社办事处。她即将接手一个全新的、庞大的摊子——翻译处,而第一步,就是和访问团的老熟人、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J.L.)对接。
“J.L.!”林安推开门,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笑着打了声招呼。
黄仁霖正对着一份文件蹙眉,闻声抬头,脸上立刻堆起熟悉的、略带狡黠的笑容:“哎呀,静之,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回国述职,能清闲两天呢。”他起身相迎,态度熟络又带着几分官场恰到好处的热络,“刚回来就接了这么个大摊子,辛苦了。”
“哪里哪里,以后还要J.L.你多多支持呢。”林安也笑着回应,少了许多初次见面的客套。在美国同行那漫长的一个月,足以让大家对彼此的脾性有了基本了解。
两人落座,黄仁霖亲自给她倒了杯热茶:“说吧,魏将军那边怎么交代?翻译处的事,夫人也提过,我们励志社一定全力配合。”
两人落座,林安开门见山,简述了魏德迈将军对翻译规模的要求——初期至少两百人,理想目标一千人,以及基本的组织构想:在各主要战区司令部下设翻译处,统一归军委会外事局管理,人员以军官身份叙任。
“国内服务的,暂授上尉军衔,派往印度或海外的,授少校军衔。”林安补充道,这是她依据美军联络官的普遍级别提出的,也隐晦地亮出了魏德迈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当年她以少尉身份入伍,但是现在要扩招这么多,要扭转好男不当兵的风气,也只能下血本了。
黄仁霖听得认真,不时点头:“魏将军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中美合作范围越来越广,确实急需大量翻译人才。”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些许为难,“只是……这人手,确实是个大难题。静之,你是知道的,之前几批招募华侨翻译,效果都不理想。国内英文好的学生,大多又自视甚高,未必肯投笔从戎啊。”
“主要来源,我想还是集中在几所最好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林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黄仁霖身体微微前倾,像是要分享一个内部消息,“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军政部和教育部那边,最近一直在吹风。我听说,梅贻琦校长那边,对‘毕业生义务兵役’的提议,虽未书面答复,但在一次饭局上已点头,算是默认了。”
他观察着林安的反应,继续道:“有人建议,参考美国正在搞的普遍兵役制,对本年所有专科以上男性毕业生,强制征召一批,充实到技术兵种和专业单位。这样,翻译人才的问题,至少能解决大半。静之,你看这事……?”
(注:在1944年,西南联大实行了义务兵制度,所有大四男性毕业生派做翻译。低年级学生自愿报名,服务期结束可获一年学分。)
他把问题抛了回来,既是通报情况,也是在试探林安的态度——他知道林安与魏德迈、与夫人的关系,她的意见分量不轻。
林安的心猛地一沉。强制征召?还是针对刚刚毕业、本就对前途充满迷茫的学生?她几乎能想象这会在联大那样的自由堡垒里掀起怎样的波澜。
“JL,”林安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稳,“强制征召……影响恐怕不太好。联大学生刚经历南迁之苦,学业不易,若是毕业即强制入伍,怕是会引起不小的反弹,对政府声誉也不利。”
“国难当头,个人牺牲在所难免嘛。”黄仁霖摊摊手,语气轻松,但意思明确——这是上面的意思,未必是他能左右的。
“我明白,”林安吸了口气,“但我们也许可以试试更怀柔的办法。第一,招募不该仅限男性,女学生英文好的也不少,应该允许她们报考。第二,我刚从美国回来,算是有点‘号召力’?”
她自嘲地笑了笑,“我随魏将军去湖北考察后,打算亲自回昆明一趟,去联大做个招生宣讲。J.L.,你看能不能先跟上面沟通一下,暂缓推动强制征兵,给我一个月时间,让我先试试公开招募?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黄仁霖沉吟片刻,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他知道林安背后是谁,也清楚强制征兵可能带来的麻烦。
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好!既然静之你愿意亲自出马,又是为国选才,我自然要支持。我会跟上面汇报,就说美方顾问建议先尝试自愿招募。义务兵役的事,我尽量帮你压一压。不过……”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夫人那边若能对招募工作表示支持,我们这边向上面也好交代得多。”
“我明白。多谢J.L.!”林安知道他这是在点拨自己,也是在卖人情。
事情暂时有了转圜余地,但也意味着她必须尽快拿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