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团五分钟后到。”张可妮小声提醒,“作品名登记是什么?”
程唯和邓寄交换了一个眼神,同时开口:“《虹色枷锁》。”
罗森涛帮忙挂上说明牌,上面写着简洁的介绍:“一种视觉感知综合症的沉浸式体验。请允许自己成为导体。”
评委们如期而至,领头的Chan教授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不起眼的茧状结构:“两位终于合体了?我们很期待看到这个……虹色枷锁。”
“需要两位志愿者体验。”程唯解释道,“最好是从未见过我们之前作品的。”
一位年轻女记者和一位年长的艺术评论家自告奋勇。程唯引导他们进入茧内,帮他们戴上特制的传感器头带和骨传导耳机。
“会不舒服吗?”女记者有些紧张地问。
邓寄摇头:“生理上完全安全。但情感上……可能会很强烈。“
随着装置启动,整个茧亮起奇异的光芒,从外部看像是某种生物在呼吸。观众们屏息等待着,十分钟后,当两位体验者出来时,女记者满脸泪水,而评论家则沉默地站在原地,许久才开口:
“我这辈子从未……这太震撼了。就像被允许借用别人的灵魂看世界。”
很快,队伍排了起来。每组体验者出来后都带着不同程度的震撼,有人沉默,有人激动地描述感受,还有人要求再次体验。程唯和邓寄站在一旁,观察着观众的反应,偶尔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
“原理是什么?”罗森涛终于忍不住问道,“为什么每个人反应都这么强烈?”
程唯笑了笑:“它不只是展示邓寄的视觉感知。装置会读取体验者的生理信号,同时混合邓寄的数据和我的艺术转化,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感知体验。”
“简而言之,”邓寄推了推眼镜,“它让每个人体验成为我们的感觉。从冲突到理解的全过程。”
当最后一批观众体验完毕,展厅已经沸腾了。媒体记者围着程唯和邓寄提问,闪光灯不断亮起。Chan教授宣布评审团需要时间讨论,但所有人都知道,《虹色枷锁》已经锁定了最高奖项。
人群逐渐散去后,程唯和邓寄独自留在装置前。环形结构在展厅灯光下投下复杂的阴影,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
“我们做到了。”程唯轻声说,手指轻轻碰了碰邓寄的手背。
邓寄没有躲开,反而翻转手掌,让两人的指尖相触:“数据显示,87%的体验者表示重新理解了特殊感知人群。”
程唯笑着摇头:“有时候不需要数据,邓寄。看看他们的眼睛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