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程唯借口要去采风,早早离开了宿舍。工业区位于城市东郊,他换了三趟公交才到达。地址指向一栋废弃的纺织厂,外墙爬满了藤蔓,锈迹斑斑的铁门却装着崭新的电子锁。
程唯输入密码,门锁发出“滴”的一声,缓缓滑开。里面出人意料地干净,宽敞的厂房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各种机械设备整齐排列。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一个巨大的金属结构,看起来像某种未来主义的乐器,足有三米高。
程唯小心翼翼地走近。这个装置由数百根金属管组成,每根管子上都缠绕着光纤,末端连接着小小的金属片。地面上散布着传感器和投影设备。虽然现在静止不动,但能想象运转时的壮观景象。
“这是……”
“《机械共鸣》。”
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程唯吓得差点跳起来。邓寄站在门口,逆光中看不清表情。
“对不起!”程唯脱口而出,“张可妮给了我地址,我太好奇了……”
邓寄没有发怒,只是平静地走到控制台前:“既然来了,就看吧。”他按下几个开关。
整个空间突然活了过来。金属管开始微微振动,发出空灵的声音,光纤随之亮起柔和的蓝光。随着程唯的呼吸加快,光线逐渐变成紫色,音调也升高了。他伸出手,最近的一根金属管立刻转向他,像有生命一般。
“这……这太神奇了!”程唯惊叹道,“它能感应我的动作?”
“不只是动作。”邓寄调整了一个参数,“还有情绪。通过生物电场变化。”
程唯走近装置中心,光线立刻在他周围形成漩涡,声音也变得丰富起来,像一场为他量身定制的交响乐。他闭上眼睛,感觉自己的每个微小情绪都被捕捉、放大、转化成了艺术。
“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程唯喃喃自语,“让观众成为艺术本身。”
当他睁开眼,发现邓寄正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眼神看着他。在装置变幻的光线下,那双通常冷漠的眼睛里似乎有某种东西在融化。
“现在你明白了。”邓寄轻声说,“数据不是冰冷的。它有脉搏,有温度……”
“有颜色。”程唯接上他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你真的能看到,对不对?不只是比喻。”
邓寄没有回答,但也没有否认。他走向装置的另一侧,光线随着他的移动流淌变化,像是在与他共舞。
程唯感到一种奇妙的确定——在这个废弃工厂里,在沉默运转的机械之间,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证明。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在这里模糊,直到消失不见。
“我们的参赛作品,”程唯说,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抖,“就叫《色彩频率》怎么样?”
邓寄的嘴角微微上扬,这是程唯第一次看到他接近微笑的表情。装置的光线在这一刻变成了温暖的金色,像日出时的第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