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季寒的声音发颤。
裴砚伸手抚过他嘴角的疤痕,冰凉的指尖带着熟悉的温度:“你还记得吗?在仓库第一次见面,你护着那台破望远镜的样子,像只炸毛的小兽。”
他的目光穿过玻璃隔断,落在季寒书桌上的机械零件模型,“我想成为你的支撑,就像你当年支撑起我破碎的天文梦。我害怕自己就这么消失,留你一个人在浩瀚宇宙里迷茫。”
深夜的观测站再次亮起灯光,季寒推着裴砚走向巨大的射电望远镜。
这是他们约定好的“最后观测计划”——验证裴砚关于暗物质波动的大胆猜想。
雪粒子打在穹顶的声音里,裴砚的呼吸声逐渐沉重,却仍专注地调整着仪器参数。
当屏幕上的波形图突然剧烈跳动时,他猛地抓住季寒的手:“快看!就是这个频率!和我计算的暗物质共振频率完全吻合!”
警报声却在此时突兀响起。裴砚的氧气面罩指示灯开始闪烁,他咳着血却仍指着屏幕:“把数据…保存好。”
季寒红着眼眶将他抱上轮椅,转身时听见裴砚在身后虚弱却坚定地说:“小星云,答应我,别让这些数据沉睡。我们的研究,一定能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新的大门。”
抢救室外的电子屏跳动着刺眼的红色数字,季寒蜷缩在长椅上,怀里抱着裴砚的笔记本。
泛黄纸页间滑落张手绘星图,边缘画着两个宇航员,其中戴着氧气面罩的小人胸前别着银色耳钉。
图注用颤抖的笔迹写着:“如果有天我成为星光,记得在人马座方向找我。”
旁边还贴着一张照片,是裴砚偷偷拍下的,季寒在天台上观测星空的背影,照片背面写着:“我宇宙里最亮的星”。
三个月后的国际天文峰会上,季寒戴着裴砚的耳钉走上讲台。
身后的全息投影中,J&P系列天体的轨迹在星空中闪烁,最新标注的J&P-1314号小行星,正是他们在那个雪夜共同发现的证据。
当他展示裴砚留下的暗物质波动数据时,台下爆发的掌声里,他仿佛听见熟悉的轻笑:“小星云,这次该换我当你的观众了。”
而在演讲过程中,大屏幕突然切入一段视频,是裴砚提前录制好的影像,他在视频里详细讲解着后续的研究方向,目光始终温柔地注视着镜头,就像看着季寒。
回到S大时,天文系楼前立起新的石碑,刻着“双生星轨”奖的获得者名单。
季寒抚摸着裴砚的名字,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
新邮件来自剑桥大学林教授:“我们根据你们的数据,成功捕捉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或许…这就是他说的‘另一种重逢’。”
邮件附件里,还有大量裴砚生前与林教授的往来信件,信件中裴砚不断完善着他们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