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漫过林府藏书阁的雕花窗时,清梧正伏案重写《鹤鸣九皋》的琴谱。蚕丝琴弦绷在楠木琴轸上,映着烛火泛出冷银色的光,像极了明镜发间那支银簪的寒芒。她将朱砂笔悬在宣纸上方,忽而笔锋一转,将原谱的孤鹤长唳拆解成双声叠韵——高音如鹤翔九天,低音似莲动涟漪。
最后一笔落下时,琴弦“铮”地崩断,在她食指勒出一道浅红血痕。清梧浑不在意地吮去血珠,就着残烛在谱尾画上并蒂莲。莲瓣用螺黛混金粉晕染,花心处藏着一枚极小的“镜”字,墨色淡得几乎融进纸纹。
隔墙苏府的绣楼里,明镜正对着绷架上的《百子图》走针。银线穿梭在绛红缎面上,绣到嬉戏孩童手中的莲蓬时,忽有琴声穿透夜色飘来。那调子陌生又熟悉,竟将《鹤鸣九皋》的孤绝化作缠绵的双声,恍若两只鹤影在云间交颈。
针尖猛地刺入指尖,血珠洇在莲蓬上,像未熟的朱砂籽。明镜怔怔望着绷架,耳畔琴音忽转急促,似有谁在弦上摹写她誊经时颤抖的笔迹。檐下铁马叮咚应和,她鬼使神差地推开窗,见林府西墙的竹影婆娑处,隐约透出一豆灯火。
清梧抚过新换的冰弦,指尖旧伤被丝弦磨得发烫。这套蚕丝弦是特地从姑苏老匠人处求来,七十二道工序制成的丝线浸过沉香水,弹奏时会溢出冷香。她故意将第七徽的音调高半阶,只因那夜暖阁对弈时,明镜的白子曾叩在此处。
“错了。”她忽然停手轻笑,就着烛火将琴谱某处朱批抹去。蜡泪滴在并蒂莲的蒂梗上,凝成琥珀色的瘤结,倒像颗隐秘的相思豆。窗外竹影忽晃,她抬眼望去,恰见苏府绣楼的菱花窗闪过一线金红——是明镜慌乱合窗时,鎏金暖炉的反光。
五更梆声荡过街巷时,琴谱已裹在《女诫》封皮里。清梧用染蔻丹的指甲在扉页划出细痕,三浅一深,正是上元夜私递糖画时的暗号。送琴谱的婆子袖中藏着半截红绳,那是从修补过的绣球灯上拆下的旧穗,轻轻一扯便会散成“东南枝”三股。
明镜接过《女诫》时,指尖触到内页的凹凸。就着晨光细看,见“卑弱第一”的章句旁,有人用银粉勾出减字谱的符号。她将书页贴近耳畔轻晃,一粒玉珠从装订线中滚出——正是暖阁对弈那夜,被炭火燎断的棋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