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超市从来不是一个适合“约会”的地方。没有烛光、没有音乐,推着购物车在人群中穿梭,琐碎又嘈杂。
但对我和 Tim 来说,那天的超市之行,却意外地刚刚好。
傍晚,他开车来接我。他那辆银灰色的老款 SUV 停在我家门前,车身干净利落,没有贴纸,也没有香水挂件。车门打开的一瞬间,空调里飘出一股淡淡的洗衣液味,像是阳光晒过的床单,熟悉而安心。
“今晚我们去 87 街那家中国超市?”他一边替我拉开副驾驶的门,一边笑着问。
“超市,”我点点头,“我冰箱快空了。”
他故作夸张地挑了挑眉,叹了口气:“超市啊……太浪漫了。”
我笑出声来。是啊,听上去确实不太像一次“约会”。但说实话,我们心里都有些期待。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邀请——把他带进我真实生活的邀请,不再只是咖啡馆里的小心寒暄,而是真正的、柴米油盐的“靠近”;而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文化碰撞的实地体验,尤其是在“吃”这件事上。
他一边发动车子,一边扭头冲我眨了眨眼:“那就走吧,开启这趟……浪漫的购物之旅。”
/
推着购物车走进超市,我才意识到,Tim 对东方文化的喜爱,其实还停留在“无知无惧”的阶段。
他看着架上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亚洲蔬菜,表情新奇但并不热烈,就像面对一群陌生的小动物——可爱,但不打算靠近。
当我指着一堆新鲜的莴笋介绍给他时,他歪着头思考了一下,认真问我:“既然它叫笋,熊猫会吃吗?”
我忍不住笑了,坦白说我也不知道熊猫吃不吃莴笋,但我知道 Tim 很想试一试,只是我目前还没有想其他到我家吃饭。
真正让他“惊掉下巴”的,是海鲜区那一排排完整的带头鱼——尤其是那些单独出售的鱼头。
他站在冷柜前,盯着那些鱼眼睛良久,最后小声说:“我觉得……它们一直在看我。”
我忍住笑,把他从“海洋馆”区域拉走。
可接下来的“肉区”更是挑战。面对鸡胗、鸭肠、猪血、牛百叶……Tim露出一种介于疑惑和惊恐之间的表情。
“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吃……而且还是‘美食’?”他说得很小心,像生怕冒犯了什么传统。
“其实我也不太吃内脏。”我安慰他。
我指着冷柜里一排已经收拾好,切割成块的猪蹄说:“不过这个真的好吃,红烧猪蹄。”
他犹豫了一下,眉头没有像刚才那样皱得那么紧,“……你喜欢?”
“非常喜欢。”我点头,神情很认真。
他听完不置可否,明显没有上次第一次吃了“红烧茄子”后的兴奋。
我决定不难为他了,于是补上一句说:“其实我也是偶尔吃一次解解馋,大约一年一次的频率。”
他顿时松了一口气,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
我心里笑起来——这大概就是 Tim 的“文化适应哲学”:不问、不猜、有限度地尝试,而且有些底线必须坚守。
中国超市之旅,在大多数人眼里或许再普通不过日常生活琐事。但对我们两个来说,却是彼此文化的一次温柔“试水”。
/
从超市出来,Tim坚持帮我把买的菜和米面搬上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但到了我家门口,他站在车边,手里提着两大袋食材,脸上浮现出一点点迟疑的不舍。
原本我只是想简单挥挥手道别,可就在他低头说“那我先走啦”时,我忽然生出一个念头。
“你要不要……帮我把东西搬进去?”我说得很轻,像是在给彼此一个机会。
Tim微微一愣,随即点头,眼睛亮了一下:“当然可以。”
我带他绕过正门,从车库的小门进屋。他看了一眼大门,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你们……不从正门走吗?”
我忍不住笑了:“正门已经被一对‘房客’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