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恋上你中文 > 为官作宰三百年[女尊] > 第17章 六朝何事

第17章 六朝何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所谓庠序者,古世早已有之,夏称东序,商曰右学,自五帝以至于西周,名称不一,各自流变。

及至汉世宗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设太学,又督郡学,庠序之教,始成体系。

隋唐废中正而兴科举,分科目而取士人。科举有常科,贡、生共取之。

生为生徒,出自官府所办的太、府、州、县学,贡则为乡贡,即各地学子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后到州县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乡贡学子如若通过地方考试,大多会在当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因此科举首试,即地方上的科考被称为解试,又称秋闱,州县预试的第一名则称为“解元”。

官办学府已多朝不限制学子出身,以唐周为甚,励学促学,本意为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官学仍然充斥恩荫勋贵与大小官员子孙,平民学子入官学难如登天,道路断绝。

两汉时太学卒业便可授官,即使是州县学卒业也可得吏,及至李唐,虽开科举,仍重官学。

唐朝时,太学每岁都会向礼部荐送参考科考常科的生员,而有唐一百四十二年以来*,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太学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官学出身,则深以为耻。

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国力衰微,官学难以支撑,生员不及旧日三、四之一,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再加上六朝遗余门阀士族的势力进一步衰弱,民间私学自此开始兴起。

先帝仁宗皇帝大兴文教,扩充乡贡,进一步鼓励各地开办私学书院,并革除弊政,严令禁止官学中荫生过多,入官学必须以考为重,通过考核方得入学。

聊到这里,张毓秀不禁摇头:“……万事开头难呐,书院至今也不过才兴起二十年。

“虽然我朝已经不见衣冠士族、五姓七望,但官僚、勋贵家出身的子孙与黔首百姓混学一处也是前无古人、史所罕见,学生之间难免有摩擦,书院老师往往难办。”

在谢拂桐生前,书院已兴办许久,齐朝上下皆以文为重,混学一处早成常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以她还未曾想过会有这层缘故。

谢拂桐想起刘芝。她昨日已经指了一个女使陪刘婆婆回乡送推荐信给她。

谢拂桐之前说要替原主给大女儿物色一个京城的学校,写了信过去,小姑娘原本是很欢喜的,但知道母亲可能要调职地方、只是让自己上京读书后立马就不依了。搞得谢拂桐很是头疼,只能又写了两封信过去哄小孩。

好在这也让谢拂桐对京城及周边的书院有所了解,她从中千挑万选出一个学风清正的,托杨玘和宋霖帮忙牵线搭桥,还替刘芝写了一封推荐信。

宋、杨二人得知此事时纷纷咋舌。

宋霖:“不是,你就这样相信她了?不再多问两句了解一下情况吗?”

谢拂桐摇头:“她应该向很多人拼命解释过很多遍了。我只是觉得,看她的神情,当时她应该很需要一个人来相信她。”

……

刘芝,芝兰玉树,亭亭如松。

萍水相逢,祝你此生顺遂,功成名就。

*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宋霖今日启程回乡过清明,杨玘和谢拂桐在顺天门外送她,城外的萋萋绿草长得满路满地满眼都是,一直到目所能及的地平线尽头。

杨玘一边风风火火地替宋霖检查打点行李,一边佯怒地抱怨:“连不做一点事*,还好意思在那聊天在那笑!”

宋霖和谢拂桐闻此更加笑作一团。

送完宋霖,杨玘和谢拂桐一同回城。

宗庙之事,时羞之奠,有史以来,理所应当。

今年的春神祭设在清明的后一日,现下离清明和寒食还有几日,但路边已经有许多人家做起了子推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