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洛阳:见上回脚注。
4.陛下:指晋武帝司马炎。
5.广选美女:见上回脚注。
6.掖庭:汉代以后指宫中嫔妃居住的地方,也指管理宫女、后妃的机构。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语出《战国策·赵策一》。意指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8.汉祚(zuò):指汉朝的国运、帝位。
9.吴兴王:见上回脚注。
10.地龙:指古代宫殿或富贵人家设置的地下供暖管道系统,类似于地暖。
11.司马晟:主角之一。
12.锦垫:用锦缎做面料的垫子。
13.坐榻:见上回脚注。
14.竹简:古代用以书写的竹片。此时纸张已发明并开始使用,但竹简仍未完全淘汰,尤其是一些典籍可能仍以简牍形式存在。
15.深紫:紫色在古代常被视为高贵的颜色。
16.锦袍:用锦缎制成的袍服,属于高级衣料。
17.玉带:用玉装饰的腰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18.金冠:用金制成或装饰的冠帽。
19.矮几:较低的桌子,常放在坐榻前。
20.铜炉:用铜制作的香炉。
21.鸡舌香:即丁香。汉魏时期常用作香料,官员上朝时口含鸡舌香以保持口气清新。
22.曹襄:主角之一。
23.刘祎:主角之一。
24.软垫:填充柔软材料的坐垫。
25.杏黄色:介于黄和橙之间的颜色。
26.细棉:指质地较为细软的棉布。棉花在此时传入中原不久,棉布尚未大规模普及,细棉袍可能相对珍贵,但也可能是指质地细密的丝绵。此处倾向于指丝绵或精细麻布。
27.灰色:相对朴素的颜色。
28.缣(jiān):双丝的细绢,一种较为细致的丝织品。
29.酪浆(lào jiāng):用牛羊马等的乳汁制成的饮料,类似于酸奶或稀奶酪。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与汉族融合,乳制品在中原地区也逐渐流行。
30.“未来之路”:指上一回三人关于自身处境和未来打算的谈话。
31.内侍:在宫廷或王府内侍奉主人的近侍,常由宦官担任,但此处未必特指宦官,也可指亲信仆从。
32.蜡密封:古代常用蜂蜡或火漆封缄重要信件,以防被私拆。
33.绢书:写在丝绢上的书信。纸张虽已使用,但重要或私密的信件有时仍用更贵重的绢帛。
34.江南:指东吴。
35.建业:东吴都城。
36.孙曜:主角之一。
37.刘珵:主角之一。
38.吴宫:东吴宫廷。
39.结发为誓,永以为好:结发,指束发,古代男女成年时均需束发。结发夫妻,原指初次结婚的夫妻。此处化用,表示她们如同夫妻般立下誓言,永结同心。
40.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指必须由父母决定,并经过媒人介绍。
41.良人:古代夫妻互称,或女子称丈夫。此处借指理想的伴侣。
42.豫章王府:孙曜的府邸。
43.滕芳兰:孙曜的名义正妃。
44.孙皓:东吴皇帝。
45.迁都武昌:见上回脚注。
46.伴君如伴虎:见上回脚注。
47.袖中:古代衣袍袖子宽大,常用来放置随身物品。
48.人老珠黄:指妇女老了,容貌衰退,失去魅力。
49.太极殿:见上回脚注。
50.赭黄(zhě huáng):赤黄色。隋唐以后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此前并非严格禁止。赭黄也是帝王常服颜色之一。
51.凭几(píng jī):古代一种供坐时凭依的家具,通常较矮。
52.玉如意:用玉制成的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也可用作赏玩或指划。
53.晟儿:司马炎对司马晟的爱称(假设)。
54.锦墩:覆盖锦缎的圆形或方形矮凳。
55.英姿勃发:形容英俊威武、意气风发的样子。
56.加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有时是十八岁)时举行的表示成年的仪式,需要束发戴帽(冠)。
57.开枝散叶,绵延宗嗣:指生儿育女,延续家族后代。
58.太尉:官名,三公之一,掌管军事,位高权重。
59.王祥: (185年-269年),字休征。魏晋时期名臣,以“卧冰求鲤”的孝行闻名,“二十四孝”之一。司马炎时期官至太尉。其孙女适龄与否待考,此处作为权贵代表。
60.中书监:官名,中书省长官,掌管机要。
61.荀勖(xún xù): (?-289年),字公曾。魏晋时期重臣、学者。深得司马炎信任,长期担任中书监。其女嫁给贾充子贾褒,但可能还有其他女儿。
62.卫将军:高级将军名号。
63.杨珧(yáo): (?-291年),字文琚。西晋外戚,杨皇后(杨艳)的叔父。后杨芷(杨艳堂妹)亦为皇后,杨氏权势极大。
64.杨皇后:指晋武帝的第一位皇后杨艳 (238年-274年)。
65.金枝玉叶:比喻皇族或贵族的子孙。
66.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心意相通。
67.儿大不由爷:俗语,意指儿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父母管不了。
68.同病相怜: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