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曹襄:虚构人物,按要求设定为曹髦之女,女扮男装,十一岁。
16.茧绸:一种用次等蚕茧(如双宫茧)缫丝织成的平纹丝织物,质地较粗,但仍属丝绸。
17.直裾:汉晋时期流行的服饰款式,袍服的一种,衣襟直下。
18.男子亵裤:古代男子的内裤或衬裤。
19.《左传》:春秋时期史书,儒家经典之一。
20.禹、汤罪己…其亡也忽焉:语出《左传·庄公十一年》,意为贤明的君主(夏禹、商汤)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国家兴盛;暴虐的君主(夏桀、商纣)只会归罪于他人,所以灭亡很快。刘祎引用此句,暗指魏国将亡。
21.姬旦罹谗日,巨君矫恭时:化用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借周公、王莽事,讽刺伪善和野心。
22.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3.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
24.魏武:指曹操,追谥魏武帝。
25.文帝:指曹丕,魏文帝,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
26.祥瑞:古人认为上天预示吉兆的奇异现象,常被用作改朝换代的政治工具。
27.劝进表:臣下劝说有实力者(如权臣、宗室)登基称帝的奏章,是禅让程序的一部分。
28.洛阳南郊: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29.衰(cuī)服:古代丧服,此处曹奂穿衰服表示魏国国祚终结,有国丧之意。
30.传国玉玺:相传由和氏璧制成,秦始皇统一后作为皇权象征,历代相传。
31.三辞三让:古代禅让仪式中的程序,表示受禅者并非贪恋权位,而是顺应天意民心,“被迫”接受。
32.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帝位、政权。
33.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266-274年)。
34.邺城:曹魏的实际政治中心之一,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奂被封陈留王,初居邺城,后迁往陈留郡治所陈留县(今河南开封附近)。此处为简便处理,直接写迁往陈留。
35.陈留:郡名,治所在陈留县。
36.汉献帝故事:指曹丕代汉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奉汉正朔,行汉礼乐。司马炎代魏后也给予曹奂类似待遇。
37.曹襄年仅十二岁:时间从266年初(十一岁)推至266年深秋,年龄增长一岁,符合“同一回时间跨度不能超过一年”的要求。
38.竹简:汉晋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之一。
39.深衣:汉晋时期流行的男女皆可穿的长袍,特点是上衣和下裳相连。
40.陛下:曹奂虽已逊位,但按“汉献帝故事”,在封地陈留仍可保留天子仪仗和称谓。
4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语出《战国策·赵策一》,意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
42.武皇帝:指曹操。
43.唯才是举:曹操提出的用人方针,打破门第限制,选拔有才能的人。
44.文帝、明帝:指曹丕、曹叡。
45.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拜谒高平陵之际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军政大权。
46.蝉蜕蛇解,时哉时哉!:语出《后汉书·张衡传》,比喻事物变化、时机到来。此处指司马氏篡位时机成熟。
47.厝(cuò)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语出《汉书·贾谊传》。
48.司马懿老贼:曹奂(或曹襄)心中对司马懿的称呼,带有愤恨。
49.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之子,相继掌握魏国大权。
50.我父皇(指曹髦):此处是曹奂称呼其前任曹髦,以示尊重或习惯。
51.时合六合共其功,运乖英杰难由己乎:化用唐代罗隐《筹笔驿》,感叹时运对英雄成败的影响。
52.司马晟:曹襄提及司马晟,体现了人物间的联系和剧情的延续。
53.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辅佐成王,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朝统治,被儒家奉为圣贤典范。此处指忠心辅佐的贤臣。
54.长子衷:指司马衷,即后来的晋惠帝,以“何不食肉糜”闻名。
5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传为曹植《七步诗》中的句子,感叹骨肉相残。
56.先主:指刘备。
57.白帝城托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前在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
58.诸葛武侯:指诸葛亮。
59.六出祁山:泛指诸葛亮为匡复汉室进行的多次北伐。
60.后主:指刘禅。
61.黄皓:蜀汉末年受宠信的宦官,被认为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奸臣之一。
62.姜维:蜀汉后期重要将领,继承诸葛亮遗志坚持北伐。
63.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语出《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古人认为国家将亡必有反常现象或奸佞小人出现。
64.刘禅:蜀汉后主。
65.乐不思蜀:刘禅投降后,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后成为成语,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66.刘珵:虚构人物,按要求设定为刘禅之女,女扮男装,十一(此时应为十二)岁。
67.建业:孙吴都城,今江苏南京。
68.孙曜:虚构人物,按要求设定为孙休之女,女扮男装,十一(此时应为十二)岁。
69.孙皓:孙吴末代皇帝,以残暴奢侈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