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国际快递送来沐阳的血样。检测结果出来的那天,整个医院沸腾了——配型吻合度高达98%,远超普通姐妹的平均水平。
"简直像同卵双胞胎!"医生推着眼镜感叹,"你们家的基因真特别。"
只有宁婉清知道,这是穿越者基因的奇妙联结。当年她用自己的干细胞救过林秀芬,如今这份羁绊将在孩子们身上延续。
手术定在暑假,沐阳提前回国。机场到达厅里,她跪下来紧紧抱住晓阳:"姐姐把星星都带回来了。"
病房里,沐阳变魔术般从行李箱取出个金属盒子:"这是MIT实验室的礼物。"打开后,里面是个微型投影仪,能将晓阳喜欢的星空投射在天花板上。
"还有这个。"她又拿出件小病号服,上面印满了声纹图案,"只要晓阳说话,衣服就会发光。"
手术前夜,晓阳突然问:"我会变成姐姐吗?"沐阳笑着摇头:"你会变成更勇敢的晓阳。"
手术出人意料的成功。康复期间,D国合作伙伴送来套精密监护设备——正是当年林秀芬坚持要研发的那款。
"知道吗?"主治医生对宁婉清说,"这台机器救了晓阳三次。"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它能预测排异反应,全球不超过十台。"
病房电视里正播放着新闻:沐阳设计的"脑电波-声纹双模织机"获得国际发明展金奖。镜头扫过观众席,林秀芬擦拭眼泪的画面一闪而过。
出院那天,晓阳在病房墙上贴了张画: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头顶是绚烂的星空。最特别的是,每个人都长着翅膀——包括已经离世的林奶奶。
"这是我们的家。"她认真地解释,"在天上也是。"
沐阳把画拍下来发到实验室邮箱。三天后,MIT教授回信:"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爱是最强大的引力,能跨越时空。"
回家的车上,晓阳靠着沐阳昏昏欲睡。夕阳透过车窗洒在姐妹俩相似的侧脸上,宁婉清突然想起那个东海崖的清晨——原来命运的潮汐,早已把她们推向同一个港湾。
金秋的晨光洒在崭新的"潮汐科技园"铜牌上。宁婉清站在奠基仪式现场,看着沐阳与D国工程师讨论图纸的样子——这个曾经躲在身后的小女孩,如今已能流利地用三种语言交流专业术语。
"妈,看这个!"沐阳兴奋地展示全息投影设计图,"我们的智能织机可以远程诊疗了!"画面里,晓阳的声纹模型正在实时监测心率。
仪式结束后,林秀芬悄悄抹眼泪:"还记得那个用渔网改装的织机吗?"
宁婉清望向远处——第一台老织机被精心保存在玻璃展柜里,旁边是沐阳的奥赛奖牌和晓阳的画作《我的家》。
晓阳康复后第一堂美术课,她画了幅《生命树》——树根是医院病床,树干分两枝,一枝结满医疗器械,一枝挂满音乐符号。这幅画意外获得全国少儿绘画大赛特等奖。
颁奖典礼上,评委问创作灵感,晓阳指着观众席:"我的两个妈妈,一个给我生命,一个教我唱歌。"
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段采访。宁婉清接到七姨婆从M国打来的越洋电话:"清清,你母亲若在天有灵......"电话那头突然哽咽。
寒冬来临前,厂里为残疾员工宿舍安装了沐阳研发的"智能家居系统"。那位无臂母亲用脚趾轻触墙面板,灯光便随着她的哼唱变换颜色。
"这技术能申请专利!"D国顾问激动地说。
林秀芬却摇摇头:"我们准备开源。"她播放了一段晓阳的录音:"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呀~"
这个决定后来被写入MBA教材,标题是《华国企业的社会创新》。
整理林母遗物时,宁婉清在樟木箱最底层发现本发黄的食谱。扉页写着:"给秀芬和她的心上人",落款日期竟是她们相识那年。
最后一页夹着张字条:"娘知道你们会有孩子,早备好了各年龄段衣裳。"字迹已经褪色,显然写了多年。
除夕守岁时,全家穿上林母准备的唐装。晓阳突然指着相框:"太婆在笑呢!"——月光正好照在遗像上,老人慈祥的笑容仿佛泛着柔光。
元旦清晨,宁婉清带着全家来到东海崖。潮水退去后,露出当年她穿越而来的礁石。沐阳突然问:"妈妈,你后悔留在这个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