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宁婉清抱起晓阳,"明天还要送沐阳去车站呢。"
海浪温柔地拍打着礁石,如同岁月悠长的叹息。在这个平凡的秋夜,星光洒落在每个人肩头,照亮了回家的路。
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沐阳的脸贴在车窗上,像一朵被雨水打湿的花。宁婉清追着火车跑了几步,直到月台尽头才停下,手里攥着女儿塞给她的纸条:"妈妈,我会每天往家里寄一颗星星。"
回到空荡荡的家,宁婉清发现晓阳不见了。最终在沐阳的房间里找到她——小姑娘蜷缩在姐姐的被窝里,怀里抱着沐阳的枕头,上面湿了一大片。
"姐姐的味道......"晓阳抽噎着说。宁婉清这才注意到,沐阳临走前在枕套里缝了个香包,是她最爱的海风气息。
D国合作伙伴突然提出收购要约,金额足以让全家几辈子衣食无忧。董事会上,几位元老股东明显动摇了。
"我们老了,"王会计摩挲着算盘,"该享清福了......"
林秀芬站在投影仪前,播放了一段晓阳在少年宫弹钢琴的视频:"如果卖掉公司,这些孩子将来用什么?"她调出财务报表,"残疾人辅助设备部门虽然只占营收15%,但解决了厂区300多个残疾家庭的生计。"
散会后,宁婉清在档案室找到林秀芬——她正翻看建厂初期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她们和第一批女工的合影,背景是那个用渔网改造的简陋车间。
"记得吗?"林秀芬指着照片上扎绿头巾的姑娘,"她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学的就是纺织工程。"
寒假第一天,晓阳神秘兮兮地拉着宁婉清去了邮局。她从书包里掏出厚厚一叠明信片,每张都画着不同的星星图案。
"给姐姐的!"她骄傲地宣布,"我每天画一张,这样姐姐就不会想家了。"
邮局工作人员笑着盖上邮戳:"小朋友,你姐姐在京城哪个学校呀?"
"不是京城!"晓阳纠正道,"是麻省理工,在M国!"她发音标准得像个小小外交官,"我姐姐可厉害了,她发明的织机会唱歌!"
当晚,宁婉清在整理晓阳书包时发现了一张诊断书——轻度贫血,医生建议补充铁剂。想起女儿这段时间反常的嗜睡,她的心猛地揪紧了。
春节前夕,厂里来了位特殊的访客——当年那位无臂母亲,如今已是残疾人互助协会的负责人。她带来个惊人的提议:"我们想建个福利工厂,专门生产残疾人辅助设备。"
"利润呢?"财务总监皱眉。
"不要利润。"女人用脚趾夹着茶杯,稳稳地放在桌上,"只要能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有尊严地活着。"
林秀芬当场拍板拨出最先进的两条生产线。签字仪式上,晓阳突然跑上台,把一幅画贴在方案书上——画上是各式各样的手,有的拿筷子,有的拄拐杖,有的操作轮椅,共同托起一颗红心。
沐阳的第一封越洋信寄到时,全家像过节一样围坐拆信。信纸里夹着张照片——沐阳站在实验室里,背后是台奇形怪状的机器。
"这是脑电波织机!"她在信里解释,"可以用思维控制编织图案。第一个成品送给晓阳——"照片背面粘着块小布料,图案是晓阳最爱的星空。
晓阳把布料贴在胸口,突然问:"妈妈,姐姐会不会不回来了?"
宁婉清还没回答,电话铃响了。沐阳的声音穿越十二个时区,清晰得就像在隔壁房间:"晓阳,看到窗外的北斗七星了吗?姐姐就在勺子柄指着的方向。"
春雨淅沥的清晨,宁婉清在整理晓阳书包时发现了一张折叠的检查单。省儿童医院的红色印章下,"再生障碍性贫血"七个字像钉子般扎进眼睛。日期显示是三个月前——正是沐阳出国那段时间。
"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她颤抖着问正在练琴的晓阳。
小姑娘的手指停在琴键上:"姐姐要比赛,奶奶刚走......"她转身扑进宁婉清怀里,"我怕妈妈们难过。"
林秀芬连夜联系了京城的专家。会诊室里,老教授翻看着厚厚的病历:"需要骨髓移植,最好在直系亲属中......"
宁婉清手里的茶杯"啪"地掉在地上。在这个没有基因检测的年代,她们甚至无法证明自己是孩子的"直系亲属"。
越洋电话接通时,沐阳正在实验室通宵。听到消息,她立刻联系了导师:"我需要回国!"
"等等。"宁婉清强迫自己冷静,"先做配型检测,把样本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