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到了钱的王家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老太太王段氏和王成铁夫妇凌晨四点不到就起床忙活。
王成铁怎么劝自己的老娘,都劝不动。人家就是不去休息。
王成铁也耐得下心,跟着自家老娘和媳妇给绿豆搓皮。
王兰兰也在五点不到就起床忙活。
自认起床不算晚的王启航起来一看,得了,家人已经把最难干最繁琐的事情干完了。
绿豆都已经搓好皮,王兰兰正坐在炉灶旁,蒸第一锅。
绿豆太多,一锅蒸不完,只能分两锅。
剩下的活,用不着太多人,而把绿豆蒸熟蒸烂需要的时间又比较长。两锅绿豆都蒸好,起码得三个小时。
王启航劝老太太跟爹娘去补觉。只留下姐弟二人继续干活。
等所有的绿豆糕成型,已经是上午的十点多钟。这次的绿豆太多。这些工作量,也基本上是家人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了。
成型的绿豆糕,大概有四十斤左右,王启航一个人就能背的动。但王启航担心背篓里放太多绿豆糕给压坏了。压碎的绿豆糕可卖不出去。
最后王成铁也背着一个背篓,跟着儿子进城卖绿豆糕。
对于自己的父亲王成铁,王启航还是很放心的。
王成铁也有做生意的头脑,前世,在九十年代中期,他把自己家沿着国道的院墙扒了,盖了三间房,开了个农用物品店,卖农药,化肥,种子等。
虽说比不上小叔王成银,但比村里大部分人要强。
等父子俩赶到纺织厂门口,时间刚刚好,工人还没有下班。
趁着这会不忙,父子俩赶紧在一旁的凉皮摊填饱了肚子,一人一碗凉皮,两个吊炉烧饼。
跟王启航预料的差不多,这里的工人手里不差钱。购买力比集市上好多了。
等两个厂的工人下班的时候,有些人回家,有些人到厂门口的这些小摊上吃东西。
路过父子俩时,看着俩人面前精致的糕点,有人就停下了脚步。
精致小巧的糕点,颜色碧绿,看着就十分养眼。
“这是绿豆糕吗?”好奇的人问王启航。
“嗯,刚出炉的绿豆糕,软糯香甜,口感细腻。来,大哥你尝尝好不好吃,不好吃不要钱。”王启航边说话,边把手里早就准备好的小块的绿豆糕递给面前的几个男人。
“嗯,挺好吃的,又甜又面。”
“给我拿五个!”
“确实好吃,我家里孩子多,给我多拿两块,给我十个。”出来吃饭,他刚好拿着陶瓷缸子,不然还真没办法拿走。
一旦开了张,父子两个都有点忙不过来。手忙脚乱的,一个收钱,一个给别人拿货。
王成铁本来还有些担心,担心能不能卖出去。现在看到旁边围着的人群,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跟王启航想象的一样,这些工人的购买力比较强,最少的也会买两块。
在东关大集上,除了高成才这个大客户,王启航卖出去的的那二十多块绿豆糕,都是一块一块的卖出去的。那些人只是觉得绿豆糕稀罕,买一块尝尝口味。
这些工人不一样,如果好吃,他们还会继续购买。
其实,中午不是最好的时间点。这些工人只是出来吃饭,回家的没有几个。离家太远的话,中午一个来回,不太现实。
到了下午下班的时间点,才是卖绿豆糕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