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全国高校书法大赛颁奖台的红毯上,我接过副部长递来的证书。烫金封面映着国徽的光泽,内页批注栏盖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鲜红公章。
"小朱同志。"副部长握着我的手,指节有常年翻阅档案留下的茧,"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修复组需要你这样懂书法的年轻人。"
台下闪光灯连成一片。我望向观众席第一排——八十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微微颔首,她身旁坐着我的父亲,肩章上的星芒与奖杯辉映。
回到展台,我重新铺开宣纸。这一次,狼毫蘸的是朱砂墨。
"我想补写一份申请。"我对组委会工作人员解释,"自愿加入'红色文献修复保护工程'。"
笔锋落在纸上的刹那,手腕自然地悬出一个角度——这是十七岁在党史纪念馆当志愿者时,修复科老师傅手把手教的姿势。那年夏天,我花了三百个小时,用显微镜一点一点补全《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的蛀痕。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写下曹操《观沧海》的句子,在"灿"字转折处用了特别的皴法——去年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位老红军曾指着墙上的标语告诉我:"当年宣传员写'灿'字,这一捺总要用力些,像把火把举高。"
墨迹未干,国家图书馆的聘书已经送到展台。深蓝色封皮上烫金的国徽下,多了一行手写批注:"即日起参与《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修复"。
"朱同学。"央视记者的话筒伸过来,"作为书法组最年轻的获奖者,您接下来的计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