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僧道度牒的发放,事权归礼部。庆元三十五年以后,因各地寺庙自行披剃的僧人太多,遂于礼部下增设度牒司管辖此事。
晏国素有礼佛之风,凡持度牒者,官府例免丁银夫役。故此,绞尽脑汁想挤入缁衣羽流的人与日俱增。为化解度牒供不应求的难题,礼部特提出将三年一次的度牒发放延宕至六年一次,各地僧人须来京通过考试后,方可领取度牒。
经试内容无非佛家戒律菩提经义之类,由度牒司统一核准裁定。封璘抖搂出的这两纸文书,皆为今年普觉寺新录僧人的答卷,不说夺情悖理,也是满纸不知所云。
隆康帝一见就寒了面色:“这种浑水摸鱼的糊涂虫,怎么敢放进普觉寺中?!”
礼部尚书不敢怠慢,慌忙出首,敷衍道:“许是底下人办事不当心,判卷时看走了眼也未可知,圣人息怒!”
“走眼么?”封璘冷睨着,“度牒司新判的五百张答卷中,多的是这样的不经之谈。有些太离谱的,就不在金銮殿上示众了,免得教人说济济大晏、巍巍普觉,连个正经懂佛法的人都没有。”
陈笠何等乖觉,立马接口说:“原来如此。督察院前两月才接礼部移文,申明要将度牒发放的员额增至三千人。下官私心想,原先的一千五百人已是不少,向往皈依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足足翻了一倍。敢情都耗在了这呢!”
隆康帝表情愈难看,一摔答卷,喝道:“长史何在?!”
两张纸轻旋着飘至阶下,被点到名的度牒司长史却仿佛重斤压顶,扑通跪了下去:“圣人饶命......”
隆康帝愠声:“说!到底怎么回事?”
长史支支吾吾,孟冬天气鼻尖都挣出了汗珠。他像是被天子之威压得抬不起头,余光却擦着金丝缘边溜向侧前方的高无咎。
封璘看在眼里,掖手踱到跟前,一笑像是金碧都挂了寒霜:“令公子上月百日,高府送去的独山玉髓莲纹锁还还戴着呢?”
长史抖若筛糠,不消再逼问,连连磕着响头吐得个干净:“是,是二公子,拿来份名单,叫我依照上头所写挨个通融——”
“哪个二公子!”封璘袖一挥,正打在他鼻梁,厉声道:“睁大眼睛看清楚,你正经主子是谁!”
长史口中哎呦着,哭丧脸道:“是高诤。”
此言一出,大殿岑寂,落针可闻。
位列上首的高无咎未见任何踟躇,当即叩首告罪:“老臣治家不严,纵得孽子为牟私利染指度牒买卖,其罪当罚。老臣不敢包庇,但请圣人看在高家累世忠良的份上,从轻发落。”
言辞恳切,恨不能下一秒就涕泗横流。封璘俯视他匍地的身影,唇畔冷笑就快要溢出来。
这般就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难怪能多年稳坐钓鱼台。要知道,比起其他更严重的罪名,盗卖度牒这一项,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隆康帝面色并无好转,但情知再刨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高无咎这招破釜沉舟,断的却是自己的后手。
他语气沉闷,只能道:“高诤弄权谋私,擅自插手度牒发放一事。姑念其初犯,免去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罚俸半年,以为惩戒。”
这样的惩罚说重不重,说轻却也不轻。罢黜了高诤指挥佥事的职务,意味着高家在北镇抚司被生生折断一臂。高无咎过了好久,才缓下肉痛的情绪,怎知耳边又飘来一道幽低的嗓音。
“这么看来,卧佛泣血之事分明另有缘故,早前本王受的那些污蔑,又该如何清算呢?”
高无咎循声望过去,但见封璘形容冷峻,嶙峋齿缝间有一缕寒气,冷箭般射出。电光石火里,他既骇异又懊丧,后悔自己不该为了促成高王两家的婚事兵行险招,本以为能借机扳倒兖王,少则也能拉来做个挡箭牌,没成想。
“阿璘打算如何?”隆康帝问。
封璘说:“如高大人所言,臣弟命生得不好,是个睚眦必报的性格。既道惹佛祖动怒之人要重责,便请皇兄择善而从,一视同仁。”
这么着,高阁老在朝翻云覆雨数十年,头一回体会到作茧自缚的滋味儿。
斥令高诤禁足、手抄《南华经》千遍的圣旨一下,高无咎顷刻间颜面无存;尤其是当他得知,圣人命都察院清查十七年间度牒的发放情况时,惊疑之下,高无咎关上门就在家中发起火,连先帝御赐的青花鱼龙纹笔洗都砸了。
“混账东西!要不是当日你色迷心窍,对普觉寺的那群孩子动了邪念,也不会叫人拿住把柄造谣生事,咱们高家何至于此!”
他站在一地碎瓷里,喘息如同风箱,指着对面沉默不语的二子发狠道:“圣人罚你禁足抄经,你便老老实实给我待在家里,直到县主嫁进来。期间再有半点差池,休怪我打断你的腿!”
高诤规矩地垂手两侧,指尖勾蜷衣角,手背绷出极细的青筋,面上经历明暗几重变换,终究归于死水般的平静。
“儿子知道了。”
*
罢官、抄经,都只是隔靴搔痒,封璘真正用以揿开高氏心腹的那把刀,在于清查旧案。
都察院衙署有一条长长的游廊直抵后堂,两掖栏杆笔直,日照斜晒,阴阳好分。
在一片天光景明的安谧里,官靴踏地的沉笃声格外醒耳。“陈大人,来查卷宗啊,这位是?”司掌卷宗的郎官姓孟,沾着满手墨汁从值房迎出,作了一揖道。
陈笠同他见了礼,笑说:“新任的风纪官,奉首辅大人之命协查度牒一案。夫子体恤,晓得凭都察院这点人,难免力有不逮。加派人手,也是希望把差事办得漂亮。”
都知道陈笠算胡静斋的半个高足,孟郎官不疑有他,朝后看了看,随口问:“呦,怎么还戴着面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