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念踏入全球作家创作营,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文学氛围。来自不同国家、操着不同语言的作家们汇聚于此,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文化烙印与创作理念。创作营的活动紧凑而丰富,既有精彩的文学讲座,又有激烈的创作讨论和小组交流。
在一次关于“跨文化写作”的研讨会上,江念分享了自己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创作经历,引发了热烈讨论。但也有一位来自欧洲的知名作家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江念的作品在文化融合上过于刻意,失去了文学本身的纯粹性。这让江念陷入了沉思,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是否真的出现了偏差。当天晚上,她在和沈逸视频通话时,难掩失落:“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探索一条新的创作道路,没想到会被这样质疑。”沈逸耐心地听完,鼓励道:“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否定自己,你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坚持你认为对的,也试着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他的观点,说不定能有新的启发。”
在沈逸的开导下,江念主动找到那位作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她虚心请教,了解对方对文学纯粹性的理解,同时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这次交流让江念受益匪浅,她意识到,文化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让不同文化元素在故事中自然生长。回到创作中,江念调整了思路,更加注重故事内核的挖掘,让文化元素成为服务故事和人物的养分。
沈逸在国内的科研工作也迎来了关键节点。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与现有市场产品定位冲突的问题。合作企业担心新技术产品上市后,会冲击原有的产品线,影响市场份额和利润,对进一步推广新技术产生了犹豫。沈逸深知新技术的潜力,若就此搁置,前期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他一方面深入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另一方面,与企业管理层多次沟通,提出了详细的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策略。
沈逸向企业展示,新技术产品并非与现有产品竞争,而是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满足消费者尚未被发掘的需求。他还邀请企业参与技术改进过程,根据市场反馈优化产品功能。经过一番努力,企业终于认可了沈逸的方案,决定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投入和推广力度。随着新技术产品的逐步上市,市场反响热烈,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江念在创作营的日子里,创作灵感如泉涌。她结合这段时间的交流收获和内心感悟,完成了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创作营中的见闻为蓝本,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碰撞与心灵交融,充满了温情与深度。小说完成后,江念在创作营内部进行了分享,赢得了众多作家的赞赏和建议。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对这篇小说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它具有在国际知名文学杂志发表的潜力。这让江念备受鼓舞,她精心修改小说,按照编辑的建议完善细节,期待着作品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