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芸猛地站起身。
“定亲又如何?”她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不过是乡下地方的婚约罢了,父亲如此赏识他,想来是个有本事的,将来必有大作为,怎能娶个无名小卒?”
她倚在绣榻上,手指绕着发梢,“桃红,你去打听一下,二哥他们住的那个小院在什么地方。”
“啊?小姐,这样做会不会不妥?”桃红面露难色。
“怕什么,要是有人问起,你就用我想去探望二哥的理由搪塞过去就行。”赵月芸笑意盈盈道。
桃红轻轻点头,她家小姐自幼聪明伶俐,然而这份聪明总是未能用在恰当之处。
“嗯,奴婢这就去打听,只是,小姐,若这事被老爷若知道了,怎么办?”
“你放心,父亲那里我自有分寸。”赵月芸挥了挥手,催促道:“快去吧,快去吧。”
桃红低头退了出去。
赵月芸走到梳妆台前,对着铜镜细细端详自己的容貌,铜镜中映出她姣好的面容,柳叶眉下是一双含着傲气的杏眼。
她抬手抚了抚发间的金步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不过是个哥儿罢了......”
与此同时,小院里的烛火也亮着。
顾笙坐在厢房内,面前摊开一本账册,正仔细记录着近日的开销,李修远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风的凉意。
“这么晚还不睡?”李修远走到他身后,看见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微蹙,“在记账?”
顾笙抬头笑了笑:“算算还剩多少银子,你们整日读书,我总不能坐吃山空。”
李修远从袖中取出一个荷包放在桌上:“今日诗会赢的彩头,你收着。”
顾笙打开一看,竟是几块碎银,不由惊讶:“这么多?”
李修远眼中却带着几分得意,他在顾笙身旁坐下,手指无意识地卷着对方一缕发丝,“明日我们要去拜访一位致仕的老翰林,恐怕又要一整日,你一个人......”
“我又不是小孩子了。”顾笙合上账册,转头看他,“安心去便是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小院的书房里就亮起了灯,李修远总是第一个起床,在顾笙还在睡梦中时,就已经开始晨读。
不久后,小院开始热闹起来了。
“顾老板,早啊。”周林安打着哈欠走进厨房,“今天有什么好吃的?”
顾笙笑着指了指蒸笼:“茯苓糕,马上就好。”
“还是顾老板贴心。”周林安凑近蒸笼嗅了嗅,“李兄那家伙真是好福气。”
顾笙耳根一热,低头继续揉面,假装没听见。
早餐后不久,四人便一同出门了。
到了傍晚,当顾笙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时,听到了院门被推开的声响,他擦了擦手走出去,看见李修远独自一人回来了,脸色有些疲惫。
“怎么只有你一个人?”顾笙迎上前,接过他手中的书箱。
李修远揉了揉太阳穴:“明轩和子谦去参加陈家的诗会了,林安被赵伯父叫去讨论算学问题。”
他跟着顾笙走进厨房,“我推说头疼,先回来了。”
顾笙连忙倒了杯热茶递给他:“可是累着了?我去给你熬碗安神汤。”
李修远拉住他的手:“不用,陪我说会儿话就好。”他的拇指轻轻摩挲着顾笙的手背,“这两日我们忙得脚不沾地,都没好好跟你说过话。”
顾笙任由他握着手,“你们备考要紧,我在这里挺好的。”
“真的?”李修远注视着他的眼睛,“整日闷在这小院里,不无聊吗?”
顾笙犹豫了一下:“其实......我正想跟你商量件事。”
“什么事?”
“我想出去走走,看看能不能做点小买卖。”顾笙小声说,“你们整日读书,我总不能一直闲着。”
李修远眉头微皱:“你缺钱用?我这里还有一些银子。”
“不缺。”顾笙摇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嘛,便想着找点事做。”
李修远神色柔和下来,伸手抚上他的脸颊,顿了顿,说道:“你想做点事情也好,只是川州府人生地不熟的,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出去。”
“我可以带上阿福。”顾笙提议道,“周公子说他这几日用不着小厮。”
近日,阿福一直与他一起忙活,负责这四人的饮食问题。
李修远思索片刻,终于点头:“也好,但答应我,别去太远的地方,也别太晚回来。”
“自然,也不会出去太久,还得给你们准备吃的。”顾笙说道。
第二天一早,四位学子又出门参加诗会去了,顾笙换上一身素净的青色长衫,将发髻束得整整齐齐,带着阿福出了门。
“顾公子想去哪里看看?”阿福是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机灵能干。
“先去看看集市吧。”顾笙说,“我想知道川州府的人都喜欢吃些什么。”
两人穿过几条街巷,来到了城西的集市,这里人声鼎沸,叫卖声不绝于耳,顾笙好奇地东张西望,对什么都感兴趣。
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骚动,回头一看,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正缓缓驶来,行人纷纷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