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花栏杆边,他低头轻抚袖中那块玉佩,正是寄给柳墨絮同款的那一套王室传家玉。沈霖劭望向院中静立的几株粉梅,脑海里浮现柳墨絮清雅的面容,想象她听琴时神色淡然,却往往于琴声里蕴含锐利洞察。他轻声喃喃:“琴能通心,理能济世。只要你我齐心合力,无论外界疑阻如何,也必能化险为夷。”
再看清隐岛这边,琴会结束后,白瑶扶助老人收拾琴案,柔声道谢:“谢谢老先生今日抚琴,让弟子心头多了几分明悟。先前我总以为医术便可救人,如今才知情志亦是疗伤一环。”
老人点头:“人心若病,药石无效。你若回京,多留意战乱阴影下的人们。所谓‘兼爱’,要先抚慰心灵,再疗其身。”
白瑶记下这句话,心中缓缓生出一股新的感悟:若要真正行医治国,必须以道德与理性为根本。琴声仅是一引子,更多是她和柳墨絮即将携带的墨家精神。她暗下决心:于宰相府中若能确立自己的话语权,不仅要支持柳墨絮在科学与工程上的改革,更要带动医道广施,以济天下苍生。
临近黄昏,柳墨絮与白瑶告别老人,沿山间小路下行。此时霞光如火,流云翻卷,遥遥可见天边那一抹淡淡的弯月已然挂上,似与晚霞交织在一起。两人一路沉默,却在山脚不约而同停住脚步。
“我想,老人这一曲当中,也有对我们临行的祝福。”柳墨絮轻声道。
白瑶看她:“是啊,琴声如同我们心里那份理性之火,看似柔静,却能照亮不少地方。我忽然想到沈霖劭或许也会于深夜弹琴,曲中满是对国家前途的忧思。你二人虽千里相隔,却运用相同的旋律诉说同一份理想,想必是一种奇妙的心意相通吧。”
柳墨絮嘴角浮起一丝浅笑:“但愿如你所言。我们来日一旦进京,必得披荆斩棘。不过,既有志同道合者相伴,便不会孤单。”
说罢,她们抬头仰望山巅之月。这几日岛上天气晴好,日月同辉不时出现,也宛若对此刻她们心境的象征:未至夜深,竟已先见到月影。光明与隐忧并存,正是此时世间局势最真实的写照。
夜幕降临,竹舍里燃起明亮的油灯。柳墨絮与白瑶正与万师、青师等长辈相聚,共进简素的晚膳。饭毕,万师再度拿出一只墨制曲辕琴,赠予柳墨絮:“我观你素来嗜学文理,却也不乏心性之柔,故若那日于京中疲惫,可拨弦自遣,或辅以‘兼爱’之理启迪世人。”
柳墨絮双手接过,致谢道:“多谢师长。即便身处朝堂,也不能忘记这琴心与理性的融合。”
青师则示意白瑶:“你医术有成,此琴亦能用作心境调理。你二人何妨共用此琴,他日若诉说不清时,让琴音带走烦乱,或许能让你们重新梳理思绪。”
白瑶郑重点头:“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
众人又于灯下闲谈良久,纷纷对她们此次离岛之行寄予厚望。有人提及兵机谋略之道,也有人叮嘱保护自身安危。此刻屋外蟋蟀声声,竹影摇曳,仿佛亦在低吟送别。一室暖意包裹着惜别与鼓励,二人只觉心中既沉重又踏实。
日暮过后,海风徐来,柳墨絮与白瑶最终还是回到竹舍。收拾好一切细软后,却仍无睡意。两人相视片刻,忽而相继走到院中,在一方小石桌边坐下。月光清冷,洒在庭前,使石桌上的花瓣呈现朦胧的银白之色。
柳墨絮拿起新得的曲辕琴,指尖轻轻拨动弦声。初时仅是试音,声音略有生涩,但她闭上眼后渐渐融入琴韵,使出岛上老人所授与自己的见闻、心得。一曲虽未完整,却带着她此刻心中腾起的坚定。
白瑶屏息聆听,只觉琴音与夜色相谐,余味悠长。过得片刻,她柔声问:“这是你为我们的离去所作的新曲吗?”
柳墨絮轻启眸,点头:“算是随性而作,名为《兼光》。愿此音能跨越海潮与黑夜,与你我、与沈霖劭,都在某一刻心灵相连。”
庭院里,琴声余韵不绝,如同月色静洒。一边是白瑶怀揣医者仁心,以‘兼爱’普济人民的使命感;一边是柳墨絮以理性之灯号召天下,以“非攻”护苍生免于战祸的志向。两条道路,亦在这琴音里渐渐合流。远在宫中的沈霖劭,或许也在某个幽静的夜里,听见了一缕无形的回响。
翌日,他们将借海船离开清隐岛,而琴声可能如渔灯随波逐流般,伴随着彼此跨越漫漫长夜。待到他日朝堂风云变幻,再聚首时,这抹琴心与理想的交汇,或许能开出光华动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