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师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诸位,观察也好,测量也罢,目的并非只为课业成绩,更在于如何把知识用在实处。海潮兴衰,就像人生与世情一般,也有起伏。我们若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原理,便能顺势而行。就如老祖先常言:知天道以行地事,察万物而自省。今日大家所见,并非只是一场热闹。”
青师也补充:“因此,我等希望你们不只局限于课本与岛内,还要心怀更大天地。岛堡虽偏安一隅,但也关怀外界民生。未来若有机会,你们之中若有人愿意踏出此岛,以所学报效四方,亦是墨家初心。”
林边海风席卷,众弟子凝神倾听。有的眼含激动,有的陷入深思。柳墨絮与白瑶眼中皆闪出一抹坚定,沈霖劭心头更是一阵滚热:“无论我身份如何,既在此学得真知,便应有一份担当。若我将来回到故国,当尽力推动这些学问落地,惠及更多百姓。”
见到众人的神情变化,青师笑着提议:“好了,正午将至,今日潮水最高峰或许就在这辰光。待我们再细测一次水位与浪高,下午还要等落潮时比较上下差距。你们务必仔细做好记录,回去之后咱们小组要做成果汇报。”
于是,大伙儿开始分头行动,柳墨絮与沈霖劭继续趟着浪花去量测,白瑶则忙不迭地到另一边分发草药茶,防止有人受风寒。人群里时而传出惊呼声:有弟子未及躲避,被拍来的浪花打湿了衣裳;也有人在沙滩上发现几只海螺和残留的小生物,兴致勃勃地与同伴分享。
就在这样热烈又自发的研究与探索氛围里,时间很快流至下午。潮水缓缓退下去,显露大片沙地与礁坑。数个小组先后完成对潮汐水位的量测,收集到大量数据:如涨潮自何时开始、历时几何、最高水位与预期是否吻合,落潮后又退去几分。青师与万师等师长则时不时巡视各组,提供讲解或修正。
近黄昏时分,天际染上晚霞,众人身心有些疲惫,却也收获不少实感与心得。白瑶抱着竹简与笔墨,笑语盈盈地跑来找柳墨絮和沈霖劭:“辛苦一整天,你们饿了吗?我这儿带了些干粮和果脯,咱们一边补充体力,一边再谈今日之见闻。”柳墨絮、沈霖劭笑着点头,自然欣然受之。三人便拾阶坐在礁石上,背后依稀能听到师长们与其他弟子的最后嘱托与谈笑。
沈霖劭将今日记录的竹简摊开在膝上,他仍未尽兴,忍不住与柳墨絮讨论:“根据测算,今日最高潮位其实比我们最初估的还要略低一些,是不是因为海风方向有微妙变化?”柳墨絮边嚼着果脯边轻抚耳际发丝:“是的,今晨风力略弱于往常,加之此时月相尚未达到满月阶段,故吸引力也有所差别。行星间的张力、小气候变化,皆能影响实况。”
沈霖劭挑眉赞许:“这真是精妙。过去只闻朝堂祭祀之说,却不知背后竟有这般科学依据。想来,以后若有人轻视潮汐观测的重要性,我定要提出反驳。”
白瑶抿口茶水,眸中含笑:“你们二人的对话越发契合了。想来若由你们主笔撰稿,写一篇关于潮汐与月相的系统研究,必能轰动一时,让更多人了解这自然之道。”
柳墨絮与沈霖劭对视一眼,也露出会心笑容。其实他们都隐隐期待,能将墨家研究成果传播到更广阔的土地,让更多人受益。不再让智慧仅限于宫廷机密或文人圈子的束缚,而是真正落地,让寻常百姓也能得其益处。
夕色晕染海面之际,万师等人再次召集所有弟子于岸边,进行简短的交流与总结。海浪此时逐渐平息,远方渔火星点初升。万师环视四周,目光含笑:“一个白昼的观潮,想必你们已收获不少。尚未结束之处,正是回去后再整理与思考。我们希望,你们不仅知道潮汐之理,也须问问自己——学此为何?何时能将它真正用于造福世人?”
弟子们面面相觑,却无惊慌之色,而是透出坚毅。有人主动发言:“愿日后设法改善渔民出海时的预测方式,让他们得以安全出行与归航。”也有人说:“可在沿岸搭建简易观潮塔,若遇风暴可提前预警,帮渔村减少损失。”连向来喜欢琢磨机关的少年也兴奋道:“我想研究一种简易潮汐测量装置,固定在礁石上,观察水位变化,再传输讯号,省去人工看守。”种种言语,具是对墨家“兼爱”与“尚同”精神的映照。
柳墨絮与白瑶也低声交流,点头赞叹那些提议。沈霖劭则沉默片刻后,抱拳与师长行礼:“我心中亦有一个念头。若有朝一日,宫廷与朝野能接受这海洋规律的测算,兴许能少造浮华楼台,多筑民生堤坝,不再使百姓受淹害。若能与诸位同道共同努力,我愿尽力推动此事。”
万师凝视沈霖劭,眼中显出鼓励:“很好。青年当有热枕,也须脚踏实地。你们在此学堂,所学不止于明理,更在于行——行兼爱之志,行匡扶之责。”
就这样,一众人原地伫立,借着海天交映的斜阳,共同约定:他们要将所学天文、力学乃至医学与地理知识,汇合成一股利世之力,不仅让这清隐岛获益,也能惠及更广袤之地。或许道路坎坷,但他们甘之如饴。
结束简短议事后,弟子们分散收拾器具。一整日的观潮让他们沾了些风沙与潮腥,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意犹未尽的笑意。柳墨絮、沈霖劭与白瑶将各自的竹简数据小心放入木匣,打算带回学堂后再作细致整理。
海边渐暗,最后一抹霞光沉入天际,暮色温柔地弥漫。三人踏上海边小径,朝着学堂方向缓步而行。一路上,他们依旧围绕潮汐观测的细节展开探讨。沈霖劭在心中一遍遍回望海面那壮阔景象,联想起墨家先贤如何以理性之光照亮世人。他眼神带着坚定,也多了一股对未来的虔诚希冀。
柳墨絮眼见天色渐暗,路旁草虫开始吟唱,她忍不住柔声感慨:“今日这一场观潮,好似向我们昭示了自然的无穷奥妙。月亮离我们远在苍穹,却能左右海潮的呼吸。人与自然并非分离,若能晓其理,就能与之相谐。”
白瑶轻轻拢紧衣襟:“我也多了几分对天地的敬畏。想必明日,我还要去医舍翻阅更多典籍,看看是否能够依据潮汐变化改善药材收集与储藏,或者辅助岛民身体调理。”
沈霖劭闻言,想到此行给他的深远触动,语气中染满诚恳:“在我记忆里,宫廷也曾组织祭海仪式,但从未真正将潮汐规律运用于百姓福祉。亦或上位者并不在意这些。现如今,我亲眼得见月相与潮汐的精准勾连,才明白古人之学问绝非空谈。更觉墨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实乃世间罕见。”
“对啊,”柳墨絮目视远方,夜幕下的岛屿已隐现点点灯火,“我们若能把这种求真与关爱的精神延展下去,让天文、建筑、医理、算学相互辅佐,便能在纷扰人间驻起一片清明之土。这个过程,也许任重道远,但总得有人去做、去付出。”
白瑶伸出手指比划夜空:“那就让我们彼此同勉吧,陪伴这片海洋与星光,让所学之智真正播撒人间。”
月亮悄然升起,虽非满月,却已显现明亮月盘的一半。它柔白的光照耀行路人,也映亮了每个人脚下的前路。背后,波涛声犹如此起彼伏的和声。在这份天地合鸣之下,三人脚步温暖笃定,心意彼此相知,为明日、更广阔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