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恋上你中文 > 隐墨藏月 > 第1章 第一章节:月起云开

第1章 第一章节:月起云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霁月国地处东南,境内多山岭,又有广袤海岸。自开国以来,百姓对月亮始终怀着近乎虔诚的敬畏。许多古籍都记载:初代建国者曾在月圆之夜于海边燃灯启誓,被后世传为“月神佑护”的开端。因而,霁月国上下流传着拜月、赏月、对月祈愿的习俗,更逐渐衍生出祭典、庙祠,并将月相变化与国运、个人福祸连结。久而久之,对月亮的崇拜、对“月神”的信仰,伴随着青铜仪仗与丝竹礼乐,甚至成为王都彰显权威的一大支柱。

但在这海域东南一隅的“清隐岛”上,尽管同属霁月国版图,岛民的生活气息却略显迥异——这里不仅海风和煦、渔舟点点,更多了墨家学派流传于民间的谨慎与务实。岛上人不分贵贱皆可学艺,多少年间的词条与工技汇聚于此,悄悄培养出一些心怀天下、理性沉稳的学者。说道理性,最突出的便是对自然天象的探索:他们崇尚观察与验证,常常夜半燃灯,仰望繁星与变幻的明月,用墨家推崇的“尚贤”与“兼爱”精神指引自己,不盲从神祇,却也不轻视天地至理。

闷热夏末,海面上一轮明月正缓缓升起,忽被浮动云雾遮去一角。此时岛上一处僻静峭壁上,立着一个白衣少女,清瘦却不失神采。她名唤柳墨絮。年方十六的她,自幼随叔父居住岛上,修习墨家学理,尤其对观星推算之术颇具天赋。今日她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制的星象图与简易仪器,把身影投在这迎风的山崖之巅。“呼——”海风轻拂时,柳墨絮的额前细发也随风起伏。

她仰头望向夜空,明月在浮云中时隐时现,仿佛与万千星辰戏耍。柳墨絮屏息凝神,一手握着一只简易测角木杆,一手扶着身旁的石头,以校准方位。她在这荒崖处刻下数道墨痕,均是先前用葫芦漏夜水计时后,每隔一刻钟测出月在天际杂星中的相对高度。岛民们大多熟知她的怪脾性:深夜常跑到高处观月,不辞深险。这种举动若在别处,恐怕早被当成异类。可这里是清隐岛,一个包容多元、推崇思辨的悠远小岛,她因此反倒有了自由。

夜色加深,月色亦更为皎洁。柳墨絮收起测角杆,沉浸于月光星瀚。她脑海中浮现的是老师常说的“兼爱非攻”:要慈悲顾众生,不轻易兴兵犯险。可若全然沦为神秘祭拜,也易使人迷失对自然真相的探求。她自小便喜欢读墨家经典,特别是“尚贤”一条:无论是高官富贵还是布衣寒门,只要才德兼备,皆值得尊敬与学习。她时常想,天上星辰浩瀚,各自有序,缘何人世却时常因狭隘私利而生乱象?若人人尚贤,那这国度或可少些迷乱,多些明理。

忽然,纤细海风里传来一声长鸣,或许是港口渔船归航。柳墨絮抬眼远眺,只见岛东岸闪动一两簇明火,那是夜半返航的渔夫打着手灯,慢慢靠岸。望着那温暖火光,柳墨絮心中也生出暖意:清隐岛虽小,远离王都,但却有无数质朴又坚韧的生命在此延续。一想到这里,她便更加笃定——要将天文观测与墨家工技结合,让更多百姓获益。也许并非为了反对那浩渺“月神”,而是要让人们看见天道,并非只存在庙堂祭文之中。

---

翌日清晨,柳墨絮便带着新绘制的月相草图来到岛上学堂。那是整座清隐岛最有名的“清观堂”,坐落在海湾边背风的松林里,正面为简朴的青瓦大殿,却有宽敞的照壁与长廊,四下绿竹与石子经年相伴。不同于内陆某些地方,清隐岛的学堂并不严办科举,而是主张习技艺、通算理,兼修道德与情义。在这里,笃定地学习、交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学堂的讲席铺着薄薄的竹垫,几名学生正围坐在教席周围,有的手持竹简,有的翻看繁复的墨家义理册。最前方是一位和蔼长者,须发半白,神情却精神熠熠。他姓余,乃同代墨家学者,在清隐岛上教书多年,以浅显入微的言传身教著称。见柳墨絮捧着一卷观测图进来,他不禁莞尔:“又是整夜的辛苦测星?让我们也来瞧瞧你的新发现。”

柳墨絮走至竹垫上,将所绘的月相升落线图轻轻铺开。纸面上用细腻笔触标注了夜间月亮在星群中的位置,外加几个时辰节点。“我昨夜观察到,当月在四更后星轨方位稍有偏移,似乎与南方海面反射的光线折射有关。若以后要精算潮汐,或可将此纳入考虑。”她轻声解释道。旁边几个年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凑近翻看图示。余师点了点头:“这是你这几个月来重复观测的积累吗?果然更细化了。”

学堂里不乏年幼学子,也有成年人边学边做工,这正是清隐岛“尚贤”的真实写照:只要愿意努力,人人都能在此共同学习。有人接连提问:“墨絮师姐,这些星宿位置每日都变吗?”“如果霁月国真要拜月神,那月神能不能左右这海潮?”问话里,既包含纯真的疑惑,也透露出外界对“月神”之说的迷信影响。柳墨絮不由得露出温柔笑意,解释:“天星日夜运行有其规律,并不由某个神灵所独断。潮汐与月相自有相互牵引关系,但也离不开风向、海底地势……”

她尽量以浅显的言辞,向众人格外强调“唯有探究自然,方能造福百姓”。余师习惯性地将此话与墨家“兼爱”理念做呼应:“爱人者,人恒爱之,若只知拜月求神,却不钻研真理,岂能救济苍生?”众人纷纷点头,气氛在温润的晨曦中显得格外融洽。

说话间,远处传来几声轻叩门响。一个十来岁的瘦弱少女怯怯走进来,双手提着一篮菜蔬,面露跃动神色:“余师,我娘摘了些新鲜青菜,托我带来给……给大家尝尝。说是多补补脑子。”那孩子自幼家贫,却也在这学堂里受教,家里偶有空余就常送来些蔬果。余师看见她,神色亲切:“好孩子,慢慢放下就好,替我谢谢你娘。待我有暇,还要去给她送几株药草呢。”

柳墨絮望着这份朴实的人情,心中感慨:在岛上,人们不曾因贫富、出身而悬隔,正是“兼爱”的最好印证。她隐隐想到外头的王都——据传那里的月神庙财力惊人,贵族们动辄大操大办拜月仪式,可真正流落街头的穷苦百姓,却未必能分到多少好处。如此对比,愈显清隐岛的可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