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来自军队内部(包括被寄予厚望的驻印军)和中国腹地的坏消息,如同冰雹般接二连三地砸到魏德迈那里,让他原本就因滇西视察结果而阴沉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他看着桌上那些关于X部队训练进展和反攻计划的文件,再想想刚收到的关于这些丑闻的电报,以及华盛顿方面(尤其是国会)对美援效益日益增长的质疑,捏着笔,竟有些写不下给国会的乐观报告了。
他是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是中国战区参谋长,理论上掌握着美援的分配大权。
但他精力有限,近期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驻印军的组建、训练以及反攻计划的制定协调上,美军参谋联络组虽已下派到各级单位,但主要负责军事协同与情报收集,对庞杂混乱的后勤补给与物资使用环节,他根本无暇也无力进行细致入微的监督。
至于反腐,更是鞭长莫及。
“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整顿这一块……”魏德迈烦躁地放下笔,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想到了一个人——戴笠。他听说这位蒋委员长的心腹、军统局的负责人,以手段强硬、网络遍布、执行力强著称,尤其在反腐锄奸方面颇有令名。
而且,美国的战略情报局(OSS)似乎正计划与军统扩大合作(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如果能将美援物资的监督调查,也纳入这个合作框架……或许是一条快刀斩乱麻的路子?
他停下脚步,决定先问问熟知中国的林安的意见。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翻译处:“请林中校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魏德迈在办公室内有些烦躁地踱步,将当前的困境和盘托出:“……林,报告一份接一份,走私,吃空饷,现在连河南的救灾物资都出了大问题!国会山那边压力越来越大,杜鲁门参议员的委员会盯得很紧。我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盯着每一分钱、每一箱物资到底去了哪里!必须得有更强硬、更有效的监督手段。”
他停下脚步,看着林安,说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有人向我建议,或许可以和戴笠将军的军统合作。听说这位戴将军手段强硬,他的网络遍布全国,查起贪腐来毫不留情。OSS(美国战略情报局)那边似乎也有意加强和军统的合作(指未来的中美所SACO)。你觉得,把美援物资的监督调查,部分委托或者与他们合作进行,是否可行?”
林安听到“戴笠”和“军统”这两个词,心头立刻警铃大作。她面上不动声色,快速思考着措辞。
她略一沉吟,才谨慎地开口:“将军,戴笠将军和军统的情报收集能力,尤其是在国内的渗透力,确实非常突出。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获取日军情报或者反谍锄奸方面,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与OSS合作或许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一点上,他们的情报资源或许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但是,将军,将美援物资的监督权完全或部分交给军统,我认为风险极高,弊大于利。”
魏德迈挑了挑眉,示意她说下去。
“第一,”林安迎着他的目光,条理清晰地开始分析,“戴笠将军和他的机构,其首要效忠对象是蒋委员长个人。”
魏德迈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点了点,表明他在认真倾听。
“因此,”林安接着说,“他们的行动,必然会优先服务于委员长的政治利益和派系平衡。在监督美援这样涉及巨大利益和各方势力的事务上,我们很难保证他们能做到绝对的公正透明,其调查结果和处理方式,极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她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魏德迈的神色,继续陈述第二点:“其次,戴笠将军本人是复兴社的核心人物,军中受其影响或与其有关联的将领众多。”(她脑中闪过杜聿明的名字,但没有说出口。)
“让他们来主导监督,”她语速稍缓,似乎在斟酌更敏感的词语,“是否会存在选择性执法,包庇亲信,打击异己的风险?这恐怕很难避免。”她看着魏德迈,“这样的监督,不仅未必能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反而极易加剧国军内部本就复杂的派系矛盾,甚至可能将美方也卷入内部斗争之中。”
她看到魏德迈眼中露出思索的神色,知道自己的分析切中了他的顾虑。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
“将军,我认为我们不必完全依赖外部机构,CBI自身其实已经具备了建立有效监督体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决心和方法。”
“首先,”她说,“我们已经在各级部队派驻了美军联络小组,很多已经深入到团一级。这些联络官身处一线,最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明确扩大他们的职责范围,将监督美援物资在接收、保管、分发和使用情况纳入他们的常规任务,让他们直接向我们这个委员会(或司令部指定部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