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醒、查良铮提前飞回昆明了,林安在重庆多留了一段时间。
在委员长侍从室的关照下,军衔问题顺利解决。军委会几乎不打算再脱裤子放屁地安排一个军校特别班了。
为此林安又在主日读经的时候问了宋美龄。林安认为,靠委员长特批是不够保险的,还是混个学历比较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假如我们能把青年学生都武装起来,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力量。”
林安向宋美龄陈词,“开这样一个班,给大家一个正经的军校出身,对充实下级军官的素质,也是很有好处。”
“你这个口号很好。”宋美龄说,“但是我对这块可是外行了。”
她写了一个帖子,“你去找白健生谈谈,他是军训部长,一切还是要看他的想法。”
宋美龄又问她圣经读的如何。自从那次宋美龄敲打她之后,林安对于蒋夫人的事可是非常上心,处理完工作就是在学习圣经。宋美龄简单考了考她,对此很感到满意。
去找白部长之前,林安这次可没有傻头傻脑地直接去了。她向林蔚、杜聿明、魏德迈都发了电报/打了电话,汇报了这个想法。都没有获得反对,但是支持也难说有力。这样一来,情况就变成单打独斗了。
单枪匹马,想要说服“投资人”,就不能不带一份完善的路书。
于是她又给林蔚打了电话,请老长官给予方便,她想去军政部查找一些关于近年来中央军校招生、训练以及初级军官补充情况的资料,为自己的“特别班”提议提供更有力的论据。林蔚在电话那头一听就笑了:“你这个女娃儿,别的不说,对写材料倒是真上心!二厅(军事情报厅)的侯腾你也是认识的,我给他打个招呼,你去吧。”
有了林蔚的“尚方宝剑”和侯腾的配合,林安在军政部档案室里泡了大半天,又花了一个通宵,将搜集到的数据和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了一份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尽管图是手绘的)的报告。
查着资料,她心里是越来越有底。军校今年招生情况之差劲,难以言喻。报名一千,录取七百,这跟来者不拒有什么区别?有大学生生源,场地、师资也都是现成的,出块牌子罢了。只要不是对她的提议有个人意见,她看不出有反对的必要。
第二天,林安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桂系巨擘、时任军训部长的白崇禧将军。他身材高大,胡子刮的很干净,透着一种儒将特有的精明与威严。
白将军似乎心情不错,随手回应了她的军礼,便问来意。
林安简单说了想让军校开大学生特别班的想法,他就一笑,“林中校啊,你可真是个‘体面人’。为了你们学员的名分还专门跑一趟。其实委员长既然点了头,军校那边已经让步了。我看也不必多此一举了。”
“倒不全是为了这个。”林安也笑,说了两个想法,一是优化军校的生源素质,二是也让联大的学生们也有个正经的中央军校xx期的出身。
她一边说,一边将报告双手呈上:“这是我根据在军政部查阅的一些资料,做的一点粗浅分析和建议,请部长指正。”
白崇禧有些意外地接过报告。他本来只是打算随意翻翻,应付一下,但目光扫过第一页的图表时,眉毛就不由自主地挑了起来。林安的报告风格他从未见过——没有冗长的文字,而是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对比和要点提炼。
“你这个材料……风格倒是很新颖。”他嘟囔了一句,原本准备放下的手,却不由自主地翻开了第二页,第三页……他看得越来越仔细,直到翻完了全部十页纸。
看完,他“啪”地一声合上报告,抬头看向林安,眼神锐利,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眼前这个年轻的女中校。“你这些数据哪里来的?这分析……是你自己做的?写了多久?”
“数据主要来自军政部档案室,得到了林蔚次长的许可和二厅侯厅长的帮助。”林安老实回答,“整理资料用了一个白天,写这份报告用了一个通宵。”
白崇禧哦了一声,忍不住说,“你这个文件,搞得确实不错。军训部的存档更丰富些。要是你有空,不如结合本部的资料,把它再完善完善。”
林安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估摸着应该是好的方向发展,便应声道,“这两天我是没什么事的。如果有更多资料,立刻就可以开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