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恋上你中文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94章 简报

第94章 简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两天后,林安如约来到战争部作战计划处(OPD),这座位于上海五角大楼核心区域的办公室,聚集了美军最顶级的参谋和作战规划人员。

负责协调她简报的麦克尼尔上校已经在会议室里等着她。他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身形高大,脸庞刻着岁月与经验的痕迹。尽管军衔比她高,但他的态度温和,甚至带着几分学者的气质,这让他在一众作风强硬的美军军官中显得格外不同。

“林中校,欢迎。”麦克尼尔抬眼打量了一下她,伸出手,语气平和而稳重,“请坐。”

林安落座,将简报大纲放在桌上,麦克尼尔接过,翻看着第一页,眼神在一行行文字和图表间快速扫过。

他沉思片刻,微微点头:“你的简报方式……很特别。”他放下文件,抬头看着林安,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和兴趣,“图表、数据分析、幻灯片?你确定这些人会买账?”

林安嘴角微微一弯:“数据比语言更直接。我知道有些参谋更喜欢听战地故事,但战争不是小说,他们需要看到清晰的战术信息。”

麦克尼尔轻笑了一声,点点头:“这倒是个不错的尝试。一般的战地简报都是口述结合地图演示,但如果你的数据够直观,或许会更有效。”

他随手拿起一张战损分析表,示意她靠近:“不过,有些地方还是要调整。这里——”他用笔尖敲了敲表格上的一栏数据,“你提供的战损比和日军的后勤消耗数据很好,但参谋部的人可能更想知道——日军是否有能力继续维持当前战线?如果他们想发动下一场攻势,能不能做到?你能不能把这个部分再细化一下?”

林安迅速点头,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修改要点:“增加日军补给线现状分析,评估其后续作战能力。”

“对。”麦克尼尔满意地点头,然后翻到另一张幻灯片,“还有这里——你用了很多航空兵支援的案例,但有些参谋不熟悉中国战场的地形,建议你用几张更直观的地形图,特别是滇缅一带的山区。”

林安微笑:“我明白,很多人没去过那里,他们需要更直观的画面。我会调整,增加地形剖面图。”

“很好。”麦克尼尔合上文件夹,拍了拍桌子,“整体来说,我认为你的简报很有新意,比我见过的大多数战地汇报更有条理,也更具说服力。如果数据能像你描述的那样直观,确实能帮助作战参谋们更快理解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

他站起身,伸手示意她跟上,“现在,我会带你熟悉会议场地,让你提前演练一下,确保到时候一切顺利。”

——————

1942年战争部OPD汇报:滇缅战役与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

时间:1942年10月?地点:美国战争部作战计划处(OPD)会议厅?汇报人:林安中校

宽阔的会议厅里,灯光冷白,映照在一张张面无表情的军官脸上。战争部的标志悬挂在会议室正前方,长桌两侧坐满了陆军参谋本部的军官——有些人在翻阅文件,有些人正低声交流,更多的人只是交叠双手,等待着这位中国军官开口。

林安站在讲台中央,身后是一块宽大的地图,红蓝相间的箭头交错着代表战役态势。她的目光扫过这些军官,心里很清楚他们的态度。

她从来不相信“求援”能带来真正的资源分配——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赢得投资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诉诸感情,而是让对方看到他们的投资回报率(ROI)。

她清了清嗓子,按下指示棒的按钮,投影机“嗡”的一声点亮,第一张简报映在会议室的白墙上。

“各位长官,感谢今天能有这个机会,我的汇报将基于战损数据、后勤计算、空地协同战术模型,为各位分析滇缅战役的战术表现、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以及美军在全球战场上的最优资源配置。”

她停顿了一下,让他们适应她的节奏,然后转身指向第一张图表——一张标准的投入-回报分析矩阵(Input vs. Output Analysis Matrix)。

一、中国战区的战术价值——战损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滇缅战役的战损情况。”

屏幕上浮现一张清晰的战损对比图表:

(图表描述)

在滇缅战役中,国军(远征军)与日军(缅甸派遣军)在兵力、损失以及物资消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国军的总兵力为12万人,而日军的总兵力达到18万人。国军参战的师团数量为5个,而日军则有6个。战损方面,国军损失了6.7万人,而日军的损失为3.5万人。

在物资消耗方面,国军每月消耗3500吨,而日军的消耗量远高于此,达到9500吨每月。

(图表描述完)

林安指着数字,声音沉稳:“从表面上看,远征军的损失比日军高出近一倍。但如果我们计算战损比(K/D Ratio),即每投入1000人能够造成多少敌军伤亡,远征军的表现是1:0.52,而日军在滇缅战场的战损比是1:0.37。”

她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的美军军官,“换句话说,在装备劣势、后勤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国军在缅甸战场的作战效率仍然优于日军。”

她的语气冷静,并不拔高,更不求认同,而是让数据本身说话。果然,几位军官开始低声讨论,显然在重新思考他们原本的认知。

二、滇缅战役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 vs. 结果

她翻到下一张图表:

滇缅战区 vs. 北非 vs. 太平洋战区的后勤资源对比

在中国战区,每月物资供应仅有5000吨,兵力达120万人,战机数量为500架。相比之下,北非战区每月物资供应高达35万吨(即中国战区的70倍),兵力仅为50万人,但战机数量却达到3万架。太平洋战区的物资供应为22万吨(是中国战区的40倍),兵力30万人,战机数量更是高达4万架。

她指着数据,声音清晰:“目前,美军在北非战区投入的物资是中国战区的七十倍,在太平洋战区投入的物资是四十倍。”

她顿了一下,继续补充:“然而,根据战损比,国军的战场存活率和作战效率仍然高于日军。而在北非战场,美军在1942年上半年的战损比是1:0.9,也就是说美军在北非的战斗效率并不比中国战场更优。”

她的手指在表格上一点,继续道:“换句话说,以单位资源计算的作战产出(Combat ROI),中国战区在极度贫乏的后勤下,依然能为盟军提供显著的战场牵制力。”

几位军官的眉头皱了起来,显然在思考这组数据的影响。一名少将低声与旁边的军官交谈,另一位则开始翻阅手中的战报。

三、中国战区的战略意义

林安换上下一张PPT,一张地图缓缓展开,标出了日军的几条进攻路径。

“各位,现在我们来看中国战区的战略意义。”

她的指示棒划过地图,红色箭头从中国战区伸展出去,指向印度、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区。

“如果中国战区崩溃,日军将释放50-70万兵力。”

她按下指示器,屏幕上浮现出模拟推演:

一、日军释放20万人增援太平洋战区,将导致瓜岛战役后续增兵困难,美军战损率上升50%。

二、30万日军增援东南亚,将导致驻印军面对的压力倍增,英军防线崩溃时间缩短6-8个月。

三、10万日军可投入印度战区,威胁盟军在南亚的补给线。

她的语气平稳:“1942年,美军仍在太平洋战场苦战,英军在北非战场挣扎,盟军无法承受日军在东南亚的进一步推进。而目前,唯一能牵制这些兵力的,就是中国战区。”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几个军官明显坐直了身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