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双手抱臂,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蓝色箭头,像是在试图拼凑一副更完整的图景。斯图尔特站在她旁边,双手插在口袋里,随意地倚靠在桌沿,似乎对她的沉默感到好奇。
“你在想什么?”他歪头看她,语气轻快,“比前线的地图复杂多了吧?”
林安没回应,视线落在苏德战场,那片铺满红色的地方。斯图尔特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扬了扬眉,“哦,斯大林格勒。”
“这里的战报怎么说?”她开口,语气平静。
斯图尔特耸了耸肩,“参谋部的评估不太乐观,认为苏联很难再撑太久。德军推进得很深,苏联人的损失触目惊心,如果他们熬不过这个冬天——”他用指挥棒点了点地图上莫斯科的方向,“德国人就能腾出手来,到时候,整个欧洲都会变天。”
林安的目光没有离开那片红色,她轻轻地说:“可他们会撑过去。”
斯图尔特侧过头,略带兴趣地看着她,“哦?你这么肯定?”
“冬天会杀死德国人,”林安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无需争辩的事实,“就像拿破仑的军队一样。”
斯图尔特轻笑了一声,“有趣的看法,华盛顿这边可不是这么想的。”他说完,又看了眼地图,“不管怎样,至少今年冬天苏联人还能挡住德军,我们暂时不用担心希特勒的兵力转向。”
林安点了点头,继续往地图南边看去,北非战场的标记吸引了她的目光。
“北非呢?”她问。
斯图尔特翻开桌上一份报告,眼睛扫过几行文字,“英军在阿拉曼打赢了,蒙哥马利把隆美尔逼退,可德国人在突尼斯顽抗,战事还没结束。”他合上文件,“这里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的主战场,毕竟欧洲战役还得从北非打起。”
林安盯着地图上的突尼斯,若有所思地开口:“如果北非战事拖得太久,中国战区可能得不到增援。英国人在缅甸就背叛了我们一次。”
斯图尔特耸了耸肩,“这可不一定。只要我们能在这里速战速决,军队就能腾出来。”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战争真的能按照计划书上的预期进行。
林安没有接话,视线向东移动,落在太平洋战区那片零散的岛屿上。她翻开一份战报,眉头微微蹙起。
“瓜岛……”她低声念了一句。
“你听说过?”斯图尔特有些惊讶地看她。
“当然。”林安翻动着战报,“这里是什么情况?”
斯图尔特脸色变得有些凝重,他伸手指了指地图上瓜岛的位置,语气也不再随意,“这场战斗比预想的要惨烈。我们的损失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大得多,海军还算勉强守住了补给线,但陆军在岛上苦战,日军的增援一波接一波,局势还不明朗。这里主要是海军的战斗。”
“损失大吗?”她问。
斯图尔特没马上回答,他看着她,似乎在衡量她的问题是否有必要回答。但最终,他还是开口了:“陆战一师的伤亡很惨重,有些部队几乎打光了。”他顿了一下,补充道:“但好消息是,日军的补给情况更糟,他们的运输线承受着巨大压力。”
林安点点头,翻着战报,淡淡地说道:“瓜岛上的日本师团都是从中国大陆调过去的,曾经和我们作战过的部队。”
“是啊。”斯图尔特抱起胳膊,“你们为什么不牵制住他们?”
林安一愣,随即盯着他微微皱眉,“陆战一师什么装备,中国军队什么装备?再说,已经牵制了70%,我们又不能钻到日本参谋本部里叫他们别打了。”
她凑到斯图尔特面前,“你不会是畏战吧?”
“去去,”斯图尔特摆摆手,“我开个玩笑。”
林安嗤笑了一声,摇了摇头,继续往地图上的大西洋看去。
“那这里呢?”她的目光停在那片深蓝色的海域上。
斯图尔特的表情微微阴沉了一些,“糟透了。”他语气里第一次带上了些疲惫,“我们在改进护航系统,但德国人的潜艇战术仍然非常有效,商船队损失严重。补给线一旦崩溃,欧洲的战局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前途一片灰暗啊……”林安抱着胳膊站在地图前,语气却听不出任何沮丧。
1942年10月,二战最吃劲的时候。此时的世界,像是一座即将崩塌的钢铁桥梁,每一个战场都在苦苦支撑,每一块拼图都被血肉填满。此刻去为中国战区争取更多资源,显然是极难的——太平洋战场在苦战,北非仍在僵持,苏联看起来几乎是要亡国。
而此刻的中印缅战区反倒是相对平静的那一个,也就意味着,在华盛顿的战争资源分配表里,它的优先级几乎被挤到了最后。
她很清楚,现阶段中国战区能得到的,只有北非战场漏出来的残羹冷炙——讨厌的英国人。
但是她知道一切很快就会迎来转机。苏联不会崩溃,他们会在斯大林格勒扭转战局。北非会胜利,突尼斯终将落入盟军之手。瓜岛也将属于美国,美军的太平洋反攻将拉开序幕。
战场当前的形势不足以支撑中国战区的优先级——她不能靠“当下的战局”去争取资源,只能从战后战略分配入手。如果现在能获得一个承诺,一个中国战区在胜利之后将与其他战区平等对待的承诺,那么,即使此刻暂时退让,几个月后,当欧洲、北非和太平洋的胜利接踵而至,中国也必须接收与当初这些战区同等规格的装备。
哪怕只有苏德战场的50%,不,甚至10%。想一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她收回思绪,转头看向斯图尔特,话锋一转,像是随意地问道:
“斯图尔特少校,你知道现在美国的军工产能如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