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恋上你中文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72章 炉边谈话

第72章 炉边谈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们在战场上与我们并肩作战,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自由世界撑起一道屏障。”

“我们不能让他们独自作战。”

炉边谈话的最后,罗斯福提出了明确的号召——增加对中国的援助,扩大对华物资和军事支持。这不仅仅是基于战略考量,更是一场道义上的抉择。

广播结束,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罗斯福缓缓吐出一口气,看向霍普金斯,“明天,让我看看公众的反应。”

他知道,这一晚,他已经把中国战场带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的家中。

——————————

炉边谈话播出的当晚,美国无数家庭围坐在收音机旁,静静地听着总统的声音从电波里传来。

在纽约,一家小酒馆的收音机放着广播,酒保停下了擦拭酒杯的动作,目不转睛地盯着声音来源。喝酒的工人们沉默了,只有烟雾缓缓升腾。

在芝加哥,一名女工坐在家里的厨房里,手里还端着刚从火炉上拿下的咖啡杯,却忘了喝。她的丈夫和弟弟都在太平洋战场,而今晚,她第一次听说在大洋彼岸,有一群陌生的盟友,正在为相同的目标战斗。

在波士顿的大学宿舍里,一群年轻人聚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听着罗斯福讲述那个陌生的名字——林安。有人低声重复着:“她是谁?”有人则陷入沉思,仿佛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战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广阔。

广播结束后,沉默笼罩了许多房间。人们彼此对视,仿佛仍沉浸在那场战火之中。他们听见了炮声,听见了战斗机的引擎轰鸣,听见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在枪林弹雨中引导美军战机投下致命一击。

《纽约时报》:罗斯福总统强调中国战场,呼吁加强对华援助

《芝加哥论坛报》:她是谁?炉边谈话中的战地英雄

《洛杉矶时报》:中国战场的美国战友:飞虎队与他们的盟友

《时代》杂志更是火速在当天中午加印了一版特别报道,标题只有一个名字——《林安》。

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炉边谈话里提到的故事:一名中国战地指挥官如何用无线电引导美军战机穿越密林与敌军阵地,如何一次次在空袭中拯救战友的性命,如何与霍顿这样的飞行员在战火中结下生死之交。

——

华盛顿,国会大厦外

第二天清晨,国会议员们抵达大厦时,发现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记者。

“总统昨晚提到的这位中国军官,是否会影响国会对华政策?”

“美国人民有权知道,我们的盟友究竟是谁。”

“总统先生提到的‘并肩作战’,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投入更多资源?”

议员们在记者的围攻下步履匆匆,而在国会内部,讨论已经白热化。

“这是最好的时机!”一名支持援华的议员拍着桌子,兴奋地说道,“总统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我们必须加速援助!”

“但财政负担……”反对者皱着眉头,“我们已经为欧洲和太平洋战线投入了太多。”

“但民众的情绪已经被点燃了!”

确实,白宫的电话已经被蜂拥而至的民众来电淹没。许多人打电话到国会议员办公室,询问美国是否会进一步支持中国战场。有人甚至直接寄信到白宫,信封上只有一句话:“不能让他们独自战斗。”

——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在新闻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年轻的学生正聚集在一起,围着当天的报纸激烈讨论。

“这就是战地记者的意义。”一名女学生拿着《时代》杂志,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不仅仅是在写故事,她在战斗。”

“可她不仅是记者。”另一名男学生皱着眉,“她成了一名战士。”

“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插入讨论,一个戴着眼镜的学生指着报纸上的一行字:“战争不会承诺生存,我的工作也不会。”

教室里一片沉默。

这一天,他们不仅记住了林安这个名字,他们记住了一个问题——记者,究竟能做到什么?

——

华盛顿,白宫

炉边谈话的第二天,罗斯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

“这是什么?”他问道。

霍普金斯缓缓将文件推到他的面前:“这是美国飞行员在中国战场的请愿书。”

罗斯福皱起眉,翻开文件。第一页,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能为英军而战,我们也愿意为与我们并肩作战的盟友而战。”

文件下方,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

罗斯福沉默了。

他缓缓地放下文件,目光望向窗外的晨曦,火光与晨光交织,他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场风暴,已经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