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腾冲,雨后的天空像是被擦拭过一般干净,阳光洒在泥泞的营地里,地上的水洼反射着斑驳的光。远处的机场传来引擎的轰鸣声,几架 P-40 战斗机正排队滑行,准备起飞进行训练。士兵们在跑道边忙碌,补充弹药、加固机身,检查无线电通讯。
就在这时,一辆美军的吉普车从远处驶来,扬起一阵尘土。车上的乘客带着一副墨镜,嘴里叼着一根未点燃的雪茄,身穿一件轻便的卡其布衬衫,袖口随意地挽起,露出一截因长年奔波而被晒得黝黑的皮肤。他看上去并不像个普通的记者,更像是个曾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兵。
车子在指挥部门口停下,白修德(Theodore White)从车上跳下来,取下墨镜,环顾了一圈四周。这里远比他想象的要繁忙,飞机轰鸣,士兵奔跑,地图与电报在参谋们手中流转,整个基地井然有序却又充满紧张感。
他终于找到了她所在的地方。
几周前,他在重庆接到了一份从《Times》总部寄来的电报,编辑部希望他调查一名署名“Ann Lin”的战地撰稿人。最初,他对此毫无兴趣,他已经在中国待了很久,采访过委员长、宋美龄、史迪威、陈纳德……他见过太多战场报道,也听过太多震撼人心的故事。
但当他翻开那篇文章时,他被击中了。
那一刻,他仿佛透过报纸,看到了战场上的一个真实身影。不是坐在指挥部里动笔的文职人员,而是一个身处硝烟之中、用双眼亲历战争的人。
他开始留意她的文章,开始阅读她写下的下一个故事。他发现,读者也在关注她。《Times》的编辑部收到了大量来信,来自军人家属,来自普通民众——他们想知道更多关于缅甸战场的故事。
于是,他决定找到她。
在重庆,他先是去了新闻办,结果所有人都对这个名字一头雾水。“Ann Lin?从没听说过。” 他们翻遍了所有官方记者的名单,都没有找到这个人。
白修德不死心,他联系了KMT中央宣传部,结果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我们没有派驻这样一位记者”。
他直觉这里面有古怪,一个能够持续发表如此高质量战地报道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官方备案?
最终,一个老朋友帮他查到了一个线索——驻滇参谋团。
这个名字,白修德倒是熟悉,他知道驻滇参谋团负责西南战区的情报与作战计划,甚至还掌握着与美军的某些合作项目。那里说不定会有人知道这个“Ann Lin”是谁。
可当他带着问题找到驻滇参谋团时,迎接他的依旧是一群满脸疑惑的军官。
“林安?”一位参谋皱起眉头,思索片刻,“我们这里确实有个林安,之前在驻滇参谋团工作,但她现在在第五军。”
“第五军?”白修德有些惊讶。
“是的,她在新22师担任 FAC。”
白修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原本以为林安只是一个随军记者,或许是某个被借调的翻译官,但她竟然在战场上担任 FAC(前进空中管制官)?!
他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些文章如此真实,因为它们根本不是“战地报道”,而是亲历者的回忆。
他迫不及待地启程前往第五军驻地。
当他走进第五军的指挥部时,一路上仍然遇到无数困惑的目光。“Times 的记者来找林安?怎么回事?”
军官们彼此交换着眼神,试图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是说……她的文章在《Times》上发表了?”负责接待他的参谋罗副官瞪大了眼睛。
“当然。”白修德挑眉,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报纸,铺在桌上,“而且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罗副官低头一看,看到那熟悉的署名,顿时张口结舌。他以前就知道林安喜欢写东西,甚至在驻滇参谋团时也写过一些报告和手册,但他从未想过,她的文章竟然会被登在美国最权威的新闻刊物上!
白修德轻轻敲了敲那几封来自《Times》编辑部的信函,笑道:“我这次来,是带着正式的合作邀请来的。”
“什么合作?”罗副官的声音都有些不稳。
“《Times》希望她开设一个每周更新的个人专栏,长期报道中国战场的故事。”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一个中国军官,在美国的顶级新闻媒体上开设个人战地专栏?这可不是普通的宣传文章,而是真正的国际报道!
白修德环顾四周,满意地看着这些中国军官的表情。他喜欢这种时刻,喜欢看到别人被新闻的力量震撼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一个人的声音,穿越战场,跨越国界,直达大洋的另一端。
“那么,”他微笑着抬起头,“我可以见见她了吗?”
林安坐在一架被废弃的 P-40 战斗机旁,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正在核对今天 FAC 学员们的测算成绩。阳光透过机翼的缝隙洒在她的肩头,地上的泥土仍带着些许雨后的潮湿气息。远处,几个 FAC 学员围在一起玩牌,偶尔传来几声哄笑,打破了营区午后的宁静。
她正准备起身去找廖耀湘商量下一轮训练计划时,一个陌生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
“你就是林安?”
她微微一愣,抬头望去,一个高大的美国男人站在她面前,脸上挂着漫不经心的笑意,嘴里叼着一根未点燃的雪茄,身上穿着一件皱巴巴的卡其布衬衫,袖口随意地卷起,露出一截晒得黝黑的前臂。他不像军人,但也不像一般的文职人员。
林安眨了眨眼,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直觉这人是个记者——他身上那股悠闲却带着好奇的气息,和之前见过的几名美国战地记者很相似。
“我是。”她点点头,审视着对方,“你是?”
男人嘴角扬起一丝笑意,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记者证,甩了甩,“Theodore White,Times 驻中国记者。你可以叫我白修德。”
林安眉毛微微一挑,对这个名字略有耳闻。据说他是《Times》驻重庆的记者,曾多次采访委员长和宋美龄,也与史迪威有过不少交集,是个相当资深的战地记者。
但他为什么来找她?
白修德仿佛看穿了她的疑惑,轻轻地笑了一下,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几张报纸,摊开在她面前。
林安低头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是她写的文章——《霍顿的故事》和《周的故事》。
“你的文章在《Times》上发表了,而且……反响相当不错。”白修德的声音里透着一丝调侃,“不,应该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好’。”
林安的指尖微微收紧,目光落在报纸上的字里行间。虽然她知道自己把稿子寄了出去,但她并不确定会不会被采用,更没想到它不仅发表了,而且似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她抬头看向白修德,眉头微微皱起:“所以,你是专程来告诉我这个的?”
白修德摇摇头,笑着从公文包里又拿出一叠信封,“不仅仅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