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作战室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书页,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响。林安低头整理着自己的学习笔记,这本笔记已经不是最初的零散记录,而是一本完整的系统文件。
她将廖耀湘的书里关于现代战术与战例的部分摘抄归纳,将盟军的作战文件中的专业术语与表达方式标注对比,再结合自己在作战会议上的记录,逐渐总结出了一本翻译工作者所需的军事术语对照表。
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
从同古、斯瓦,到棠吉,她越来越清楚,在这样的联合作战环境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关乎战争的沟通效率和战场协调。
一场仗的胜负,往往只在一线之间,而信息的误解,可能决定数千人的生死。
当她将笔记整理好,拿给第五军参谋长罗又伦时,对方翻了几页,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抬头看着她,连连点头:“好,好!小林,你这本笔记总结得太好了!”
正巧,滇缅参谋团的侯腾上校也在旁边,听见动静,他好奇地接过笔记翻看了几眼,立刻眼前一亮:“这可真是个好东西!”
他抬头问道:“小林,这份笔记能不能让我带回参谋团?我们可以修改完善后印发给所有翻译官,让他们都能学习。”
林安毫不犹豫地点头:“当然可以,长官。”
侯腾笑着拍了拍笔记:“好,你这本笔记,会对整个远征军的翻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林安没有想到,自己随手整理的学习笔记,竟然能在全军范围内推广使用。
?但她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个人成就,而是战争的需求——当现实逼迫他们去学习、去总结,那就意味着,他们正走在最艰难的道路上。
战场上传来的消息是棠吉反攻成功,200师在杜聿明的指挥下,突破了日军的防线,成功夺回棠吉。
参谋部里的气氛比过去几天轻松了不少,几个军官甚至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笑容——仿佛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但这份希望并没有持续多久。
罗卓英的命令接踵而至,四道电令,如同一道道催命符——
200师必须立刻撤出棠吉,前往曼德勒,准备曼德勒会战。
4月26日
军令如山,杜聿明只能下令放弃棠吉。
没有人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他们在棠吉的努力,一切都化为泡影了。
杜聿明没有立刻执行命令,他连夜启程,亲自前往罗卓英的指挥部,试图当面争取最后的机会。
军帐内,气氛紧绷得几乎令人窒息。
罗卓英的脸色平静,淡淡地递给杜聿明一封来自重庆的电报。
杜聿明展开电报,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第五军、第六军,在腊戍不守后,以八莫、密□□为基地……”
他猛地抬头,眉头皱起:“电报里写的是‘腊戍不守之后’,可现在腊戍还在手里,我们为什么要提前去缅北?”
罗卓英的表情依旧淡然,语气平稳:“委员长的命令,我们照办就好。”
杜聿明目光深沉,几乎能看穿对方的想法。
他明白,罗卓英不会让步,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让步。他是委员长的自己人,他的权力来自重庆,而不是战场。
杜聿明深吸了一口气,缓缓放下电报,目光扫向地图。
曼德勒的主力已经集中,腊戍几乎空虚。
如果腊戍失守,棠吉的战略意义也将彻底丧失。
他闭上眼,最后一丝坚持,也在现实面前被彻底碾碎。
最终,他缓缓点头,语气低沉:“……我明白了。”
回到第五军司令部后,杜聿明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只是下达了一个命令——命令战车部队趁腊戍尚未失守,尽快回国。
这个命令简单,却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他知道,这支军队还能救,但他已经无法再争取什么了。
就在同一天,林安收到了军政部的嘉奖,升任上尉。
这份晋升的理由,是她在翻译工作中的贡献,特别是她编写的《军事术语翻译对照》和《简易缅甸语对话》,为全军的联合作战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支持。
参谋部里,几名参谋正在整理情报,气氛依旧凝重。
罗又伦正指派一个参谋前往司令部,送去最新的情报。
林安站在一旁,听到这句话,猛然站起身。
“我去送!”她脱口而出。
罗又伦一怔,抬头看向她,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就点头:“好吧。”
走到杜聿明的办公室门前,林安第一次有些胆怯,她已经多次跟随杜聿明出入各种会议和场合,可是这还是她第一次主动来找他。可是她不能不来。她两辈子加起来也是三十岁的人了,她从来就没对老师、领导胆怯过,甚至死亡都没有将她打倒。物不平则鸣,她真的忍不住了。
尹副官看见她,有些惊讶,她指指手里的材料。尹副官的疑惑稍减,但也奇怪,从没见罗参谋长让林安送材料啊?
林安喊到,“报告!”
“进。”
她推开门,杜聿明正在一份文件上写写画画,书桌上堆了太多东西,也看不清是文本还是地图。他看向林安,“小林?”
林安说,“这是罗参谋长让我来送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