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乃大雍朝皇寺,是开国皇帝为纪念其母下旨建造的,原址在盛京城思恩坊内,最初占据思恩坊半坊之地,后迁至城外东南处某座青山,山也改名叫禅灵山。
迁址后慈恩寺大肆改造,由原来的六院扩充至九院,屋舍千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成为大雍朝最著名、最宏伟的佛寺之一。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皆会选择请文化底蕴深厚的慈恩寺僧侣为逝去的亲人超度、做法,以求保佑他们平安。
李安意下马车极目远眺,慈恩寺依山而建,风景秀丽的半山腰处几座装饰华丽的宝塔拔地而起,气势恢宏。青葱绿树间点缀黛瓦朱墙的屋宇,仿佛与青翠的山峦融为一体,未散的晨雾缭绕在禅灵山周围。
庄重而古朴的气息包围这座几百年古寺。
长长的青石阶蜿蜒而上通向古雅且威严的山门,慈恩寺没用供马车上去的路,想要入寺仅能徒步,山阶上身着粗布麻衣面色静然的香客提挎鲜果缓缓行走,阶旁松衫林立,细碎的金光穿入枝叶打下斑驳的光影。
费了一番功夫走完山阶,抬头看山门悬一漆金字匾——慈恩寺,字苍劲有力,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相传由开国皇帝书写。
一名敛眉肃穆的小僧上前迎接李安意等人,他们跨过山门,寺内古树参天,殿堂巍峨,梵音缭绕,幽远的檀香传入鼻尖。
慈恩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进寺左右分立铸满梵文的钟鼓,微风吹过荡起檐角铜铃,随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僧舍……
某位来慈恩寺游玩的诗人曾留下“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一诗感叹春光易逝,时光难留,迷恋春光美好的慈恩寺。
李安意先入大殿捐赠香油钱,随后跟着小僧前往威武侯夫妇灵牌供奉处的偏殿。
偏殿无佛像,如山的黑檀木灵台上是千余黑底描金灵牌,牌面名字清晰可见,牌身干净、整洁。香案上香炉吐出白烟袅袅,炉内黑灰成堆,殿内沁人的檀香缭绕,香烛静静燃烧,生出一缕缕轻烟,带着对逝者的思念与祈愿飘去遥远的天际。
李安意跪在蒲团上闭眼默声念诵,李轩、桃芝一并跪地为威武侯夫妇祈福。
一旁的僧侣一手持佛珠转动一手敲木鱼,两种声音交融回荡在静穆的偏殿。
灼日悬空,金光穿过镂空花窗形成道道光柱打在偏殿里。
咚!咚!
悠扬的钟声响起,他们跟随小僧去寺内食堂吃斋饭。
清淡素雅的斋饭入口身心舒畅,李安意三两下解决,趁着李轩他们还未吃完悄悄溜走。
她快速返回偏殿,叫住近处一名小僧,“小师傅,等等!”
小僧回头合手行礼,不紧不慢道:“何事?施主。”
“我想点两盏长明灯。”
“施主随我来。”
小僧引着李安意前往一处昏暗的配殿打开门,殿中灵台上万千盏烛光跳跃的长明灯,落下光怪陆离的重重灯影,仿佛夜空中的星星。
“施主要记名吗?”
点长明灯分记名与不记名,记逝者名,两者价格上未有区别,仅是点灯人的选择。
“不记名。”
两盏长明灯倏然亮起,汇入万千盏火光中,又湮灭其中。
大门徐徐合上,李安意回头凝视消失身影的长明灯。
‘李安意’‘沈澹’,再见!
愿你们安息!
*
心里一直想的事做完李安意轻松下来,打算回偏殿继续诵经。
正慌乱寻人的桃芝见她回来行礼,“小姐,宝珍公主有请。”
前往寺院食堂为文华郡主端斋饭的婢女青萍恰好瞄见李安意出来,回院后忙不迭禀告无聊的裴玫。
多嘴的裴玫又失慎告诉母亲。
宝珍公主一时兴起想见见故人之女,遣人邀请李安意。
遂有了这么一出。
李安意诧异挑眉,本欲择日去府上造访,表达感激,没想今日便有机会见一见,只是……
审视一番身上的衣着是否得体,因要上山祈福,尽捡简便、舒适、容易活动的衣服,然而若要拜访长辈,这一身素淡确实失礼。
时间紧迫,下山换衣来不及,况且在寺院素雅一点也说得过去。
来回思考间李安意做出决定,随着小僧去宝珍公主所在的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