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康二人策马来到军户密集的城西。
军队里有不少本地人,他们的家大多都聚集在这一片,其中有一块地方叫安仁坊,专门用来安置烈士家属。这里的房屋低矮且密集,但左邻右巷都是熟人,这么多年来大家相互帮衬着,日子也算过得去。
这些年,朝廷按照战死的烈士人数以及所立功劳等级,会定期发放抚恤金;并且,为了帮助这些老弱妇孺更好的生活下去,每年冬初还会发放一次口粮,春季减免杂税。
康威指了指不远处的巷子口:''爷,我觉得您还是别进去了,那里头的大爹大娘若是见了您,只怕天都要哭塌了。''
易知舟驻足不语。
其实康威说得对,这些年来易家在陇西城内开设学堂、施粥散药、扶贫救济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大将军去世之后,易小侯爷依旧效仿父亲的仁义之举。
这些年谁家遇上了难事,都会去将军府门口求助,但凡能帮衬的地方,贺管家都会伸出援手;实在为难的事,贺管家便会叫人等着,待小侯爷回府后第一时间告知。
百姓们时常笑称,在陇西城里,遇事别去找郡守,将军府的小侯爷比谁都管用。
只见易知舟从袖筒里掏出一叠纸,纸面泛黄甚至已经有些卷边了。
''你按照这上头的名单,挨家挨户走一趟,不必说太多,留心看看他们的近况如何,有难处的都记下,回来告诉我。''
康威得令,立即接过名单朝安仁坊走去。
易知舟将马牵往沿河的柳树下,头顶巨大的树冠与垂下来的柳枝恰好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康威看过名单,这上头都是安仁坊里头最贫困的军户,几乎都是烈士之家。
尤其一门三父子,全都命丧沙场的忠烈之家。
三巷第一户,刘成順家,刘家父子是元武二十二年牺牲的,家中徒留一对老妪,无力农事,也没有生计,全靠抚恤金度日。
三巷第四户,王天城家,王家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烈士遗孀拉扯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可王家父母偏心,总是用大儿子的抚恤金接济小儿子一家,导致大儿媳妇心有怨气,一家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整个巷子都不得安生;
五巷第九户,李自奇家,这家一门三烈士,父亲、儿子、女婿接连战死。李家如今只剩下李婶与女儿、儿媳;三个女人拉扯着四个孩子嗷嗷待哺的孩子,日子清苦是一方面;寡妇门前是非多,家里没有男人撑腰,少不得被人看轻;
康威还没来得及敲门呢,就被院里震天的孩童哭闹声吓住了!
············
料想到康威没那么快出来,易知舟索性转身背对巷子口,坐在柳树下纳凉。
''临渊?''清冷的女声从背后传来,尽管刻意压低音调,却依旧难掩那一丝雀跃。
*
宿州元府。
昨日的接风宴办的有声有色。
比起后宫里操办宗室宴的内官,元修茂似乎更了解九公主的喜好。
宴会的菜肴、席面布置、歌舞乐曲、小到餐具器皿,都深得九公主喜欢。
青柑掀开素纱软帘,捧着碧玉瓷盘进了屋,盘口高低错落斜插着数枝盛放的鲜花。
''殿下瞧瞧,这花儿甚美。''
几人都凑过来细细观赏,宿州的水土与都城不同,花卉的姿态更偏高雅,色泽淡柔;翠色枝条随性伸展柔嫩却不失筋骨,单看亦可成景,三两枝蜀葵花态端雅,辅以火红的石榴越看越美。
''昨晚殿下只是随口赞了一句蜀葵,今日家主就差人送了这盘花来。''
松萝看的入迷,还凑上去闻了闻,幽香扑面,实在欢喜的不行。
九公主慵懒地斜倚在东次间的软榻上,用浅色描金瓷碟喂小鱼儿喝水:''难为他用心了。''
说话间,得宝进来禀告:''殿下,元家三位姑娘在外求见。''
九公主抱着小狸奴与青柑对视一眼。
青柑察觉出公主眼中一闪而过的不悦,连忙打起了圆场:''想必是家主怕殿下无聊,派她们来陪殿下您说话的。''
元季瑶懒洋洋地靠坐起来,舟车劳顿数十日之久,她臀下的软肉都颠得麻木,好不容易得闲了,她只想毫无形象的瘫着。
可惜啊,事与愿违。
''罢了,允她们进来吧。''
松萝趁着得宝出去传话的功夫,赶紧替公主整理发髻,顺带俯身低语:
''殿下,元家同辈中共有三女,长女元知仪便是家主元修茂的独女,颇得宠爱,年芳十六,去岁才与固原大族公孙府定下婚事。
二女元知夏是大房的次女,去年及笄的,眼下正在议亲呢,对象是广平王府。
至于三女元知晴,她年芳十二,生性内敛,不大爱说话。''
元季瑶端坐起身子,边听边睨她一眼叹道:''你才来了两日,就打听得这般清楚了?''
松萝怔了怔,随后颔首告罪:''殿下恕罪,奴婢再也不敢多舌了。''
眼看屋外的人影缓缓靠近了。
元季瑶挺直脊背,轻道一句:''莫慌,本宫是夸你呢。''
语落,青柑引着三位妙龄少女缓缓进来。
昨日在宴会上已经打过照面,元家这三位女儿养的不错,各个都身姿高挑,肤白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