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二房要分家的事情,不出半天,全村的人都知道了。周淑云一大早带上林榆去了乡里,现在不是赶场的时候,但是乡里做生意的店铺照旧开门。离镇子最近的便是杏花乡,虽然比不上镇子繁华,却是一处小有规模的城乡结合部。
先去下街买肉,再去上街打酒。周淑云偷偷买了一颗糖塞给林榆,经过昨天那件事,林榆在她心里地位已然超群,一颗糖远不止什么。
周淑云正拉着林榆要走,随机又折返回去,数出十四个铜板:“再包七颗。”
家里儿子儿媳各各都是好的,不说皮实的小子,就只说月华,这些年也忍了不少。周淑云不想偏心,叫大儿媳妇寒心,干脆都买了。
糖金贵,一颗糖值两文钱,抵得上一枚鸡蛋了。但是今天分家,是个好日子,该庆祝庆祝。
周淑云和林榆提上酒肉,匆匆返回村里,道:“酒肉送给族老们,请人家帮忙办事,就不能亏待他们。一斤酒肉虽然不算多,可是进了嘴也是香的不是?”
活了几十年,这点做人的道理总该学会。要不是有她操持家里,只怕二房和大房一样,在村里说不上几句话。人情往来虽然麻烦,但若是到了关键时候,总能用的上。
林榆跟在身后,不说学习多少,也能耳濡目染。
“再去趟村长家,等房屋和田地划出来,让大川他们跟着去县衙里办籍册。”周淑云浑身充满干劲,仿佛立刻就能瞧见以后的好日子。
林榆进了孙家,自有长辈说话。他看见孙彦,孙彦住的东屋,一根木棍支起阁窗,他正坐在窗下看书。一本薄薄的书,书页已经泛黄,但能看出主人很爱惜,连卷边都没有。
孙彦同样也看见林榆,他赶紧小心翼翼合上书本走出去:“昨夜我也在,你那些话说的很好……以前读过书?”
林榆一直都和孙彦不熟,不过是见过两三次,但孙彦每次都很热情,他当然也乐呵呵回话,就当交个朋友,林榆道:“读过一些,不多……你在看什么书?”
孙彦摸摸头,有些不好意思:“千字文,只学到这里,你昨天说的那些,我也没读过。”
都是基础的启蒙书,《百家姓》《千字文》,林榆眼睛滴溜一转,心里打起那本书的主意,狡猾一笑道:“那本书,你方便借我看吗?”
古代一本书值不少钱,要是孙彦拒绝,林榆也有所准备。但孙彦只是犹豫了一瞬就点点头,似乎不舍得又不想让林榆失望。
随机孙彦才反应过来,诧异地道:“你竟会写字?”
“会的也不多。”
现代文字经过演变,和古代文字是不一样的。但部分文字没有太大变化,林榆能结合自己背诵过的现代版《千字文》,研究出古人的文字,这并不困难。
周淑云把酒肉交给孙志安,又坐下和村长媳妇说话聊天,她转头瞥一眼,见林榆和孙彦不知道在说什么,说着说着就笑了。
哎……罢了,她家大川不肯接受林榆,她也不强求。
接过酒肉,孙志安带上笔墨纸砚,和周淑云一起往贺家去。分家是要紧事,分完还要去县衙一趟,可有的忙碌。
林榆自然要走,孙彦也赶紧跟上去。两人说说笑笑,林榆得知孙彦手里还有几本书,便一次性借了,等分完家再来拿。
说着说着,就到了贺家门口。林榆骤然看见贺尧川,贺尧川也看向他,目光在他和孙彦身上来回看,一脸的阴霾和脾气。
孙彦正要说话,就看见身旁的小哥儿顿时扔下他,满眼笑意奔向贺尧川。
“田地分出来了?”
林榆朝他走过来,还和他说话,叫贺尧川神色渐渐缓和,他点点头:“堂叔伯和几位族老丈量过,家里分了三亩水田,一亩荒田。”
这点田产,绝对不够一家七口人吃饱,以后的日子只怕要勒紧裤腰带。贺尧川又悄然看一眼孙彦,孙家田产二十亩,顿顿干饭都能吃上,他们家……比不上。
一想到这里,贺尧川眼里那点神采淡去。他没读过书,也没别的本事。唯有埋头干活,他不怕起早贪黑,也不怕劳累,不会比别人差的。
林榆从纸包里捏出一颗糖,放在贺尧川手上:“我们一起努力,日子总能好起来。”
他说的是“我们”,贺尧川微不可察顿一下,林榆还以为是错觉。只觉得贺尧川神色逐渐明朗,似乎阴霾一扫而空。
“我进去看小溪。”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