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那里有勒索的。”
“那也太可怕了吧。”
林柏还继续煽风点火:
“是真的,我就被勒索过。”
其他同学:
“天呐,幸好你转校了。”
……
李老师试图安慰自己:往好的方面想,这位转校生迅速与同学们有了共同话题,看来可以相处得不错。
安慰效果不是太好。
因为林柏的刺头属性似乎已成定局。
说不好这会不会带歪整个班的风气。
不过想想上周五时陪着林柏来办理转校的林爸爸,尤其想到那个当人父亲的人句句都带着对还不到八岁的儿子的贬低、不信任,甚至仿佛仇视,李老师又觉得,林柏这性子可能不算坏。
起码知道反抗。
不会无声无息地被人压断了脊梁。
在李老师看来,林柏可能确实是有点叛逆,但再怎么也不至于被形容成垃圾。
再说几岁的孩子,如果真垃圾,最该反省的难道不是家长吗?
一副都是孩子自己不争气、家长也没办法的事不关己态度,可真好意思说出口。
难怪校长会专门交代一句对林柏家长的话要辩证地去听。
林柏保持着战斗状态。
截至目前,石阶小学带给林柏的感觉比桂花小学好很多,但他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林柏很担心过不了多久,他二伯来与老师同学交流几句,这些现在对他态度还好的人就会一部分转变态度、把他当垃圾,另一部分怕惹上麻烦、避开他。
这类事情发生过太多遍了,让林柏几乎不敢去期待改变。
林柏在心中给自己打气:
“至少我成功转校了。”
“我说服了完全不信任我的爸妈。”
“哪怕他们在给我办转校时依然不信任我,只说是‘给我一个看清自己本质有多垃圾’的机会,但我就是成功实现了目标。”
“就像尤叔叔说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结果比原因更重要。”
“以后会越来越好。”
“二伯也没有能力影响所有小学。”
“桂花小学能被二伯影响到是因为桂花小学本身风气很差。”
“石阶小学会好很多。”
“对,会好很多。”
“至少不会比以前更差。”
齐俐很快从学生们间的小道消息得知,给林柏办理转校时,林柏的亲爸和二伯一起来了学校。
听说比起林柏亲爸的暴躁易怒满脸横肉来,林柏二伯似乎温文儒雅风度翩翩。
让不少老师,尤其李老师很庆幸,以后林柏的事情主要联系的是这位二伯。
办理转校手续的过程中,林柏二伯多次为了林柏父子向老师道歉。
内容包括:
“他们父子见面的时间少,所以有些沟通不良。”
“林柏他爸平常都是讲理的,这两天实在是被林柏气狠了。”
“林柏平常……性子有些沉闷,不愿意跟大人说心里话,也不太愿意交朋友,不过本质上还是好孩子。”
林柏亲爸则多次打断林柏二伯:
“你别给他说好话。”
“你就是脾气太好,才让他越来越不像样。”
“我早让你狠狠揍他几顿,你就是不肯,非要搞什么以理服人。”
“他是个听道理的料吗?”
“老师们是要长期教他的,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老师们几天就能发现。”
“对这个小混账,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打痛了他才能稍微听一点。”
“老师,你们不要对林柏手软。”
“只要他做错了事,你们就狠狠教训。”
“往死里打!”
林柏二伯尴尬又无奈地对老师们笑。
老师们也尴尬且无奈。
现在可没哪个正经老师敢对学生进行体罚的。
哪怕家长授权也不行。
别说往死里打,即使想拿本书象征性地敲一下手心,行动前脑子里也得先好好掂量几个来回。
毕竟,即使当事人家长自己授权后不反悔,其他家长也不会个个袖手旁观。
现在的家长多数都非常宝贝自家孩子,而且极有维权意识。
只要得知有老师疑似体罚了某一个孩子,就肯定会有家长担心那老师会不会也体罚其教的其他孩子、体罚到他们家孩子头上。
接着就是举报。
然后无论体罚的判定是否成立,只要出现过与体罚有相似处的举动,包括拍打肩膀、让多站一会儿等,老师便都要遭殃。
老师们感觉,林柏亲爸的教育理念落后时代起码二三十年。
老师们不太理解为什么会如此。
要知道林柏亲爸本身就只三十岁出头,再加上林柏二伯那气质,他们兄弟小时候经历的实在不太可能是纯殴打式教育啊。
当天,等林柏几人办完手续离开后,老师们聚在一起议论:
“那兄弟俩的性子差得也太多了。”
“那位二伯的脾气好像是有点过软,但那位亲爸的脾气又实在太强硬。”
“两人如果中和一下,林柏的性子可能不会这么糟。”
“哎,等等,已经确定林柏性子糟了吗?”
“你这么一说……这一点好像确实还存疑。”
“根据我短暂的观察,林柏比多数同龄孩子沉闷了些、对父亲以及二伯有对抗情绪是事实,但要说糟就远不至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