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街上人烟渐散。马车沿着来时路,无声奔驰在黑夜里。
凉风打散穗穗的秀发,道旁灯火明明灭灭,将她的孤影拉得老长。
终于,宫门前雪亮的秀灯越来越近,马车刚一停住,她便下车,往宫门小步快跑去。
宫门已经落锁,穗穗叫门的声音吵醒门房值夜的侍卫。偏门开了一条缝,来人披了件袄衣骂骂咧咧走出来,迷蒙的睡眼来回打量着穗穗。
南楚公主大闹宣和殿的事迹已经传遍,侍卫看着眼前这位披头散发的南楚女娘,很快就将她和故事里那个不知好歹的公主联系起来。
可他也只是神情淡漠,眼帘微阖道了一句,
“宫门已闭,闲杂人等勿要喧哗闹事。”
说着,他抬手关门。
穗穗一把窝住门沿,“宫里通传说三爷受刑,让王府来接他,劳烦行个方便。”
侍卫听了这话,露出一个啼笑皆非的表情,懒得在她身上浪费口舌,只用力阖门。
不想,这小姑娘外表娇娇弱弱,暗地里却力大如牛,他用力得脸都憋红了,门板依旧纹丝不动。
侍卫索性松手,扬声嚷道,“这里是北燕皇宫,能进出的只有王府德高望重的管事亲旧。就你?你是王府什么人?”
“我是……”穗穗哑口无言。
她突然发现,慕容远带给她的伤害远不止于眼下所见。
因为他的一席话,恐怕她在北燕人的心目中,早已成为一个贪慕虚荣、没脸没皮凑到他们战神跟前的丫鬟。
所以,即便是皇宫值守的侍卫,也敢对她趾高气昂。
穗穗面色颓然,正不知所措时,门内传出动静。
一位宫娥从照壁后走出来,向着穗穗盈盈施礼,说静妃娘娘有请。
毕竟是宫里的娘娘,侍卫的神情瞬间恭敬,又在得了宫娥一锭银子之后,斟酌着将穗穗放了进去。
穗穗来之前,背过北燕皇帝的后宫,着重了解过几位诞育子嗣的宠妃,里面没有静妃。
没有子嗣,也不太受宠,不知道这位娘娘大晚上的见她作何,穗穗不免心生狐疑。
宫娥跟她解释说,“三皇子伤的不轻,还在光明殿换洗,静妃娘娘想请公主先去她的春和轩稍侯。”
她的声音恭恭敬敬。这还是来到北燕之后,第一次有人询问她的意愿,穗穗心中微暖,浅浅点下头。
原以为要到春和轩才能见到这位娘娘,没想到,刚过内掖门,就见亭亭玉立的美妇人等在甬道边,静妃娘娘竟亲自出来迎接她。
宫娥引着穗穗过去见礼,穗穗惊愕得声音都有些颤。
静妃娘娘笑了起来,更加温柔娴雅。她从垂地的雪白裘衣下探出玉手,自然而然牵住穗穗。恍惚之中,一股淡淡的冷香萦绕鼻尖,像是雨后的丛林,有湿漉漉的青草、成百上千种花朵、伴着百年古木。
一瞬间,穗穗心底漫开一种安心的感觉,好似万川归海,抚平了连月来的波折。
静妃娘娘的手冰冰凉凉,捏着穗穗掌心的软肉,
“自从听说阿远要带辞穗姑娘回来,我就一直很想见见你。白日里没资格赴宴,这回姑娘来接人,我可得赶紧让小桃先将你请来。
阿远那小子以后有的是时间,先让我好好瞧瞧。”
静妃外表涵雅端庄,说话语气却莫名有些俏皮,很是平易近人。
只是,这突如其来的亲近,到底还是让穗穗本能戒备。
静妃恍然一笑,“瞧我多冒失,吓着辞穗姑娘了。阿远他娘亲和我是结拜姐妹,我们一起入宫,在宫里最为交好。如今,小阿远终于长大成家,我实在是高兴忘形。”
小桃在一旁解释道,“三皇子虽然名义上是被皇后抚养长大,但私底下都唤我们娘娘一声姨娘。”
穗穗斟辨了一番亲疏远近,这才收起戒备,怯生生抿唇笑了笑。
静妃看在眼里,许是又想起少时美好岁月,止不住唏嘘感慨,美目涌出灼灼泪光。
不知不觉,来到静妃娘娘的春和轩。精致小巧的院落,种满了花花草草,在暮色里轻柔拂动。
穗穗想起了静妃袖底的香气,鲜花娇弱,很难得在北燕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看来静妃将它们照顾得很好,真是位温柔细心的娘娘。
走进厅堂,静妃娘娘早已备好菜肴,一只只轻薄瓷碟,盛放着色泽丰盈的时蔬糕点,一看就是根据穗穗的口味精心准备的。
“好孩子,宣和殿上的事我都听说了,委屈你了,奔波这一日,都没好好吃上一口饭,怕是饿坏了。”
静妃娘娘招呼她一块儿坐到案前,烛灯在她背后安静平稳的散发着光泽,让她整个人看起来都暖融融的。
奔波在外时不觉得,静妃娘娘这一说,穗穗才感觉强烈的饥饿和疲倦蔓延到全身。
今天去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关心过她的温饱。到头来,是一位北燕的陌生娘娘心疼她。
穗穗心里泛起酸涩,愧疚垂了垂眼,“是我礼数不周,让三皇子丢脸了。”
她的声音低沉呢哝,到底还是带了些埋怨。静妃是过来人,一听就晓得小姑娘的心思。
“辞穗姑娘,莫要怨恨阿远。小时候,他被南楚设计,抓去做人质。自那以后,他很难再相信别人,对南楚更是厌恶。
要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欣然接纳姑娘,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穗穗对前朝事知之甚少,压根不知道慕容远和南楚还有这样一段渊源。
静妃看着她惊讶的模样,郑重的点点头,声音也变得沉缓,
“可能这就是你二人的缘分吧。若非陛下要求阿远去南楚和亲,他估计一辈子都不会踏足南楚。”
这又是怎么回事?
穗穗举着玉箸的指尖轻轻颤了颤,
“和亲?”
静妃没有察觉到她声音里的异样,侧身从隐几后取出早已备好的伤药,美目轻垂,更多了几许心疼,
“是阿远悄悄给我说的,陛下担心他军功太盛,不想他再上战场,想让他成家之后留在上京。
这些年陛下对太子偏颇得厉害,无论阿远表现得多么优秀,都少不了挨打受罚,像今天这种板刑已经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