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里的辣椒秧上头还挂着些尚未长大的小青椒,辣味不重,还有些青涩。
不过农户人家对蔬菜粮食都爱惜的紧,便是这些没长大的辣椒也是不舍得扔的。
今儿一早儿吃过早食,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喜哥儿便和周宵喊上周大他们,把家里和园子里开出来的菜园清理了一番。
“喜哥儿,今儿看你心情好的紧,发生啥好事儿了?”童哥儿和喜哥儿一起把周宵他们拔出来的辣椒秧搬去一旁,等晾干了,可以当柴火烧,这玩意儿虽不如大木头耐烧,但易燃的紧,喜哥儿是不舍得直接丢掉的。
童哥儿今儿一见喜哥儿便觉得他眉宇间皆是喜意,心下不由十分好奇,莫不是小东家他们要有弟弟了?这段日子和喜哥儿也熟了,不由便问了出来。
喜哥儿淡笑不语,轻轻摇了摇头,“没啥,过两日便能收土豆了,心里高兴。”
他没和童哥儿说实话,毕竟财不外露,金银红人眼,还是少和旁人谈论银钱的好。
喜哥儿今儿心里头高兴的原因无他,只是昨儿周宵卖了鹿茸回来,三斤多的鹿茸被镇上富户直接包圆了,换了二十两的银子来,真真是喜人的紧。
童哥儿闻言没有多想,有些羡慕的附和道:“还是家里地多好,像我和我家老周,一年到头也就指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活,若不是有园子的活儿计,光靠地里的那点子粮食,还真是不够家里人吃的。”
喜哥儿笑了笑道:“慢慢来,日子都是越过越有的。”
童哥儿也就是说上一嘴,如今的日子,他已是很满足了,和周家比,莫说他们了,便是村里也是少有人家能比得上的。
喜哥儿边搬辣椒秧,边梳理着家里的财产。
前段日子,他爹那边给了个回音,村里有户人家供了个读书郎,这可是个费钱的事儿,这不,眼看着年节临近,手上铜板没剩下多少,还得给家里读书郎和镇上的同窗交流感情的银钱,家里老汉一咬牙,便想着卖上两三亩地,紧着先过了家里这段拮据的日子。
农家人都爱田,少有舍得卖的,虽田地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周宵没耽搁,当日便把田买了回来,去县衙办了新地契。
如今算算,家里也是有了十五亩的水田,不算上开荒的三亩种土豆的田地,一亩种甘蔗的田地,家里也是有了三亩的良旱田,水田旱田加一起,已有了拢共十八亩的良田,说地多也不是瞎说。
今年还在园子里多开了几块儿菜地,不算上家里的菜园子,园子里也有三亩的菜地了,便是放开了加上家里的长工一起吃,连吃带卖,今年喜哥儿夏时还是晒了几麻袋的干菜囤着,根本吃不完。
秋日晒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不似夏时干活儿那般又热又累,几人效率都高了不少,把辣椒秧子拉去园子里空地处,晾晒干了便能囤到柴房里做菜用。
剩下的菜直接翻在地里,多少能肥点儿地,拉着大黄把菜地翻好,就等着撒菜籽儿了。
几人忙活了两三日,才把秋菜全种进菜地里,还没喘口气儿,地里的土豆也该挖了。
农家人一年到头虽是都在地里头忙活,但除了麦收的时候,都没秋时这般忙活。
说起来喜哥儿他们还算是好的,最起码镇上铺子派车来拉,不像村里其他人家,还得折腾到镇上去卖。
今年种土豆的人家多了起来,和去年比,卖不上那般的价儿了,三亩地的土豆,刨去留在家里自家吃的,如今只卖了四两三钱的银子,收的斤数倒是比去年多,银子还少了。
喜哥儿又累又气的慌,平日里又是锄草,又是施肥的,到手就这么点子银子,还没有一根鹿茸卖的银钱多。
顾筠哭笑不得,晚食做了喜哥儿爱吃的红烧肉,宽慰道:“种地就是这般,累,挣得少,若是种地能挣大钱,大家都种地去了,谁还想着往镇上府城跑。”
周宵给他夹了块儿肥瘦相间,肥油油的一大块儿红烧肉,附和道:“去年赶上一次,买了个好价钱,已是很不错了。”
喜哥儿狠狠咬了口肉,他心里头也明白,农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儿肉都舍不得吃几顿,便是再怎么节省,一户人家能一年攒个七八两银子已是不错,主要还是前后卖的银钱落差太大,心里头总觉得赔了。
“那地里的甘蔗不会也跟着价儿降了吧?”喜哥儿不由有些担忧道。
周宵连忙道:“没低多少,今儿我跟着去镇上,比去年低了点儿,今年三文一根。”
喜哥儿无语,这叫没低多少,去年可是五文一根呢,这下子近少了一半儿去,还叫没低?不由心里又有些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