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尚早,有那不急着去做活儿的壮年男丁挑着水桶在井边排队的,也有家中男丁忙碌去了,只能自己挑水妇人。
男丁只有两三人,都寡言少语,仅随着队伍的移动而向前移动,间或抬头往水井的方向看上一眼。
妇人就不一样了,不仅会跟前后的邻居唠几句家常,身边还大多跟着一两个孩子。
姜迎花听到的动静正是妇人和孩子们发出来的。
她嘴里的吆喝声一直没停,因此在她看到井边众人的时候,大家也看到了她。
一众目光注视过来,姜迎花脸上挂着一副四平八稳地笑。
不自在多少有些,可再不自在也不能在脸上露了怯。
她目光梭巡一番,视线落到前面队伍末端的时候,笑意真切了几分,语气熟稔地打了句招呼:“婶儿,您这么早出来挑水啊?”
她打招呼的不是别人,正是昨天买她第一块豆腐的妇人,刻意从人家家门口路过没遇到,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嗐,每天都是这个时辰挑水,没什么早不早的,倒是你,比昨天来得早呐。”妇人笑着回了她的话。
随着两人交谈,原先看着姜迎花的视线,转了一部分落在了妇人身上。
排在前头一位牵着孩子的年轻小媳妇好奇地看了看两人,见她们像是熟识的样子,于是视线停在妇人身上,问:“婶儿,这不是北巷卖豆腐的姑娘吗?你们认识啊?她刚刚说的麻花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好答,最后一个却把林幺妹问住了。
全场能答这个问题的就只有姜迎花,有人好奇她求之不得呢,自然不会拿乔让人问第二遍,于是等妇人前头话音落下,她紧跟着接过了话头。
“婶儿,嫂子,麻花是我新做出来的一种零嘴,咸香酥脆,不用蒸、不用煮,像铺子里的糕点一样,买回家就能吃的。”
她放下担子,用干净的白布包了手,从罐子里取了一根完整的麻花展示出来。
“你们看,麻花麻花,就是因形似麻绳,才取了这么个名儿。”
“哎,还真像!”年轻的小媳妇格外捧场。
老熟客林幺妹也不妨多让:“金黄金黄的,瞧这模样确实新鲜。”
有人默不作声,静静看着,也有人觉得年轻小媳妇和林幺妹说的对,附和着点了点头。
至于懵懂幼童,他们眼里心里都只有一个问题。
而把这个问题问出口的,是年轻小媳妇牵着的幼童,她咬着手指,仰望着姜迎花……手里的麻花,“娘亲,好吃的?”
食物卖相好只是加分项,好不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姜迎花乐了,她正缺一个问到关键点的人。
固然哪怕没人问她也会拿出试吃装请众人品尝,可到底没那么自然。
她当即就拿出了油纸包,蹲在了这个两三岁的小朋友面前,“囡囡真聪明,一下就猜对了,姐姐请你吃这个好吃的好不好?”
被分成指节大小的麻花,姜迎花一下抓了半爪给了这个小囡囡,足够让她两只手都拿满的量。
“不行不行,拿一个尝尝味道就好了,你还要做生意的。”年轻小媳妇制止道,并把孩子扯着后退了一点,“囡囡,拿一个就够了。”
姜迎花解释:“没关系,这一包都是用来试吃的。”
“来,囡囡都拿着。”
别的小孩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姜迎花自然也不会让他们干看着。
带了孩子的,每个孩子她都给抓了一些,孤身出来打水的成年人,姜迎花也热情地请对方品尝。
“第一回出摊,请大伙儿帮我尝一尝味道如何,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姜迎花语气谦卑,姿态放得很低。
可俗话说吃人嘴软,众人尝都尝了,哪里会说不好呢?
何况本来味道就很不错。
于是‘麻花’得到了大人小孩的一致好评。
年轻小媳妇从小囡囡手里拿出一个尝了味儿,可嚼完一个不过瘾,又诱着小囡囡喂了一个到她嘴里。
“不错,怎么卖的?”
“两文钱一个,五文钱三个。”
姜迎花又把完整品拿出来展示在众人面前,“哪怕是家中人口多的,买上五文钱,也够人人尝个味儿的了。”
年轻小媳妇掏了五文钱出来,当即买了三根,后来又临时决定再买两块豆腐。
林幺妹也买了三根麻花。
在场的人基本都属意五文钱三根的组合,单买的少。
可惜姜迎花做的量不多,两斤面粉总共做了三十根麻花,给巷子里的孩子试味用了两根,给朱家送了五根,姜家父子俩一起尝了一根。
今天还掰了一根做试吃装,陶罐里总共也只有二十一根。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等众人散去,麻花一根不剩了,豆腐也连带着卖出去了十块。
姜迎花想:哪怕为了支持她的这几个人,今天也一定要赚个开门红!
她出去卖麻花,给家里两人留了两根麻花,叮嘱如果他们饿了就先垫垫肚子,还有一个生鸡蛋,告诉姜承香,麻花油腻,姜老汉不能多吃,要是他饿了就给姜老汉烤鸡蛋吃。
并搬了很多柴火进屋,又反复检查过窗户留了缝儿才出门。
姜承香和姜老汉说话,说小妹最近细心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