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沈家似乎自己也没有想与人结亲的心,就这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依旧安守本分地在鄂州生活。
可是,很多时候人虽然不主动找人麻烦,麻烦总会来主动找人,沈家便是这样的倒霉人家。
“野人”似乎就跟沈家杠上了,先有沈娇娘被人掳走,“孩子”流言出来不久,连沈家老爷也不见了。
同上次一样,有人说沈家老爷也是被“野人”掳走的,还有人说,沈家老爷已经被“野人”寻仇给害死了。
这件事闹得挺大,甚至惊动了当地县衙。因着沈家在鄂州的影响,县老爷还亲自登门,询问沈家老太太,有没有需要他们县衙帮忙的地方?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县老爷的这个请求被沈家老太太果断拒绝了。陈家人反过来安慰县太爷,拍胸脯保证他家什么事都没有,沈老爷没事,他们沈家人全都没有事。
既然主家人都这么说,县老爷自然悻悻而归了。
好在没过多久,沈老爷果然又回来了,这让包括鄂州县令在内的所有人都大舒了一口气。不然活生生一个大活人就这么不见了,堂堂衙门就不能不做一点什么,这样一来,大家的面子都不好看。
各种流言虽然传得飞起,但流言总归还是流言,终有归于沉寂的一天。再加上沈家在鄂州的名声惯来就好,自打自野人事件发生后,许是为了消灾,沈家人愈发努力地在鄂州做慈善,接济穷人,施粮灾民。鄂州的官老爷感激沈家,鄂州的老百姓也念沈家的好,有关沈家不好的这些流言,很快就消弭于无形。
就这样,如沈家所愿,野人事件总算被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毕竟是从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别的商贾人家一样,沈家也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好在沈家做善事,走善路,菩萨也看在眼里。虽然遭遇到了数次起起落落,好在都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地渡过。
直到后来,沈家人的钱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昆仑山的北面……
自古以来,权钱就难分。慢慢地,沈家开始与官府里的人有了接触,再后来,与沈家有接触的高官越来越多。鄂州本地的官员自然是不必说,甚至还有京城里的高官,与沈家也关系甚笃,包括赫赫有名的岭北王。
岭北王是“外臣”,但深得陛下信任,还做了右骁卫将军,太子府的参军,与“内臣”其实也无甚区别了。获得岭北王支持的沈家,虽然只是区区一商贾,就如同猛虎添上了翅膀——开始腾飞。
沈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沈家人不忘初心。生意做得再大,沈家人对朝廷都是一片忠心。不仅给鄂州衙门捐银子,也给朝廷捐银子。但凡有个天灾人祸的,沈家人总归是跑在头一个的。
沈家的钱庄生意做得好,朝廷也看在眼里。
庆丰十三年,皇帝出宫巡游,专门来到鄂州,只为给沈家颁发一块“天下第一良商”的匾额。
原本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恩典。可沈家老爷子却跟听到什么坏消息似的,拼死拒绝。
鄂州知县不理解,劝沈老爷子接受朝廷恩赐,谁知沈老爷子却突然情绪崩溃似的落下泪来,口中絮絮叨叨,念的却是:沈家受不起,沈家对不住朝廷,使不得,千万使不得……
可皇帝的赏赐,岂是普通人说不要就能够不要的?是年八月,菊花开满山的时候,皇帝李焞摆驾鄂州,沈家接受了皇帝恩典。
也是在第二年的八月,菊花开满山的时候,沈家老爷子突发急病,呕血去世……
掌舵人归西,沈家二公子沈衔青继承家业。是年,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鲜卑头领慕容珣自立为王,自封北燕。
好在皇帝李焞没有过分纠结,也没有发兵北燕,而是为天下福祉,承认了北燕王的王位,北燕依旧对朝廷称臣、纳贡,还递交了求亲书。
原以为在劫难逃的沈衔青大舒了一口气,重振旗鼓想推动沈家产业更上一层楼,却在五年后又遭遇到了第二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凶险的一次挫折——北燕王叛变,兴兵南侵。
当天晚上沈衔青就被朝廷的人带走了,整整两年,沈衔青都没有回家,朝廷也没说审出来了什么问题。期间,沈家在大小姐沈娇娘的打点下,送出去的金银没有万担也有千担了。布匹,珠宝,更是以万件计。沈家被洗劫一空,沈家人兜里的钱比沈家人的脸还干净,连府上的仆人都统统辞退,朝廷想判个抄家,都没意义了……
或许,正是因为舍却了这些财,才保住了沈衔青的小命。两年后,就在沈娇娘准备收拾好行囊,组团浪迹天涯当个流民的时候,沈衔青终于回家了。
瘦骨嶙峋的沈衔青一进家门便扑进宗祠,跪在沈老爷子的牌位前哭了一天一夜。大小姐沈娇娘也跪在宗祠外,陪自己死里逃生的兄弟哭了一天一夜。
不管风浪有多大,衔青回来了,沈家没有散。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