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仁和陈强何大勇关峰四个人,来到一处巨大的院子外边,陈强告诉卓立仁,这里就是原来的那个脚行,现在是这些孩子们住宿训练的地方。
卓立仁有点纳闷的看着那道两米多高的砖墙,问陈强干嘛把墙弄这么高,陈强说这些孩子除了学习文化,还要练习骑马和功夫。
之前陈强与庞师傅琢磨着卓立仁的意思,从几种功夫里边总结出来包括擒拿、格斗在内的十几个招数,每天教这些孩子们反复练习,一两年就能出徒,
如果再辅之以匕首棍棒一类的家伙,将来到了以命相博的时候,一击致命不一定能行,出手伤人或者制服对方问题不大,这种功夫不能让外边的人随便看见,真功夫绝对不能轻易外传,还有就是怕被有心人看见惹出什么麻烦。
陈强过去拍门,瞬间门就从里边打开了,应该是一直有人在里边看着,陈强侧身请卓立仁先进,随后自己也迈步进来。
大门里边有两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看门,都是狗皮帽子大棉袄,下边是大棉裤加毡旮瘩(棉毡子大棉鞋),从上到下捂的是严严实实,脸蛋冻的通红。
他们俩看见陈强的时候就想打招呼,可是看见陈强把一个跟他们岁数差不多的年轻人让进来,自己跟着后面的时候,这俩小子好像意识到了什么,脸上那股子嬉皮笑脸的劲瞬间就没了,腰板拔的溜直,紧张的看着陈强不敢说话。
陈强笑着告诉他们,他们一直盼望的大少爷来看大家了,赶紧的去把所有的人都叫出来在操场上集合,其中一个半大小子答应一声,扭头就往宿舍那边跑,另外一个还想着先给卓立仁鞠了个躬,才去追自己的伙伴。
陈强陪着卓立仁往里走,一边告诉卓立仁,他跟庞师傅商量好了,这些孩子来的时候已经明白告诉他们,陈强和他的师兄弟们,与那几个教书先生一样,只是教授他们功夫的师傅,不是他们的主子,他们真正的主子是卓家的大少爷,等到大少爷从美国读书回来,自然就会来看他们,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给主子磕头了。
对于庞师傅和陈强他们这种做法,卓立仁觉得很正常,就应该这样,他把这些孩子弄回来,又花那么多钱和功夫训练他们,就是为了培养一些死心塌地效忠自己的死党,也就是那种为了主子愿意舍命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他的生命,他的命至少得留到那个特别的日子,那之前他没有权利轻言牺牲。真到了那一天,就算是失败了也就是一个死,这种心理准备他早就做好了,现在还不行。
陈强陪着卓立仁,往操场中间一个木头搭起来的台子走过去,还在给卓立仁介绍这些孩子的情况。这些孩子的总数是286个,有些已经在这训练两年多了,岁数大一点的有十六七,被林海庞健他们带去上海的马小虎就是这一拨的。
不算上海的马小虎他们二十多个,这个年龄段现在家里还有三十多个,这批孩子的功夫底子最扎实。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来的早训练时间长,主要还是他们来的时候,陈强的那些师弟们大都在家,每个人带的徒弟少,在每个徒弟身上用的心思也就相对更多一些。
按照庞师傅的说法,这帮小子除了江湖经验还不行,单论手上的功夫,加上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就算是那些老江湖也不见得能轻易把他们拿下。
这帮小子最要命的地方是他们不知道害怕,出手没轻没重的,不像那些老江湖,别说轻易不肯跟别人玩命,哪怕是自己能赢的局面都得思量再三,要不怎么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那个年代没有解放后的那种‘武术套路表演’,那就不叫功夫,纯粹就是表演罢了,卓立仁跟着师傅练的八卦掌也没有那些花架子。
那年头的人练功夫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命,讲究的就是一击致命,出手就要伤人,不能把对方放倒自己就惨了,虽说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出手,可是一旦出手就会竭尽全力,谁都不会留情,所以才有‘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的说法。
两边一搭手就知道对方什么底子,三招两式都是多的,有时候一招就见分晓,那种‘大战三百回合’的情节也只能出现在武侠小说里边。庞师傅和陈强他们半辈子都在江湖上晃荡,玩过命也见过生死,也知道卓立仁对这些孩子的想法,自然就是按照这种实战要求来训练这些孩子。
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穷文富武’,意思就是没钱的人练不了功夫,因为想练功夫先得有一个好身体,练功夫天天都要打磨筋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鸡鸭鱼肉供着哪有那个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