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了我的想法之后,当即表示愿意帮忙,还说大总统现在也很重视农桑,晚辈想着,尽量让事情变得简单直接一些,却疏忽了规矩礼仪,自是晚辈的不是,还请老前辈看在晚辈的心愿还是好的,原谅一二!”
这位王姓佥事大人注视着卓立仁半晌才说:“汝言非虚,大总统于农桑稼饲极为看重,以为长久之国本。吾实长于工商而非农事,今以佥事职摄部务,自当克勤克勉,上报大总统信重,亦不负黎庶桑梓之厚望,其他一概不论。
今唤汝前来,本是要面责于你,国家大事岂可儿戏?如今国事艰难举步维艰,一厘一毫皆民脂民膏,又岂容糟践?今听汝言,吾却改了主意,暂且相信于汝,却要你一个承诺,多长时间能拿出来一个有真材实料的报告给吾?让吾知道,汝所言非虚。”
卓立仁毕恭毕敬的回答:“晚辈告罪!既然农业非大人本业,还容晚辈为大人分说。晚辈在美国学习的老师戴维教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并且在整个西方得到了承认的论点: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比,一般都是一比十五,最差也不会少于一比十。
就是说在农业方面投入了一块钱,就会有十块钱,甚至是十五块钱的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会很快,至少不会是第二年就能看到的。
因为农业是一个比较长期,而且还带有周期性的、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任何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知大人对此以为如何?”
说完了这些,卓立仁停下来看着佥事大人,他不敢一下子说的太多,唯恐这位自称不懂农业的佥事大人听糊涂了。
没想到人家听完了之后,脸上没有了原来的那些不耐烦,反而多了专注和感兴趣的模样,看到卓立仁停下来,还用手示意他继续。
卓立仁就知道,这位已经听明白了,赶紧继续说:“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几百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农民的想法还有习惯极难改变,想要知道如何提高产量,就需要先了解清楚问题之所在,就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
至于这个调查研究具体如何来做,请恕晚辈没办法说得太过细致琐碎,现在能够说给大人的是,晚辈准备用三到五年时间,先在整个东北进行调查研究。
之所以要用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晚辈现在只有一个人,没什么帮手,晚辈需要一两年时间,一边做调查研究,一边自己培养几个助手。
开始会很慢,但是以后会越来越快的。大概要三年左右,哪些农产品能增加多少,能不能翻番,晚辈就可以给大人一个报告了。”
佥事大人看着侃侃而谈的卓立仁,脸上有些捉摸不定的表情,卓立仁的话说完了,好半天他才问道:“你说你准备用三年时间在下边搞调查研究,吾却不敢相信。如此言行不合常理,你这样一个富家子弟,如何做得了这样的事情?
你说的这种‘调查研究’,可能会比那些农民还要辛苦几分。少年人,你是西洋回来的,老夫是东洋回来的,对于洋人那套略知一二。
吾却不管你如何说,只看你如何做,古有约法三章,吾只有一条:吾要你今后,每半年给我一份报告,你可敢?”
卓立仁毫不迟疑的点点头,说没问题,就与大人一言为定。他是真的准备花上几年功夫,跑遍整个东北去做这个调查研究,当然不怕别人拿这个来约束他。他是不知道这位佥事大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也没打算要跟人家有什么更深的交集,反正再过几年物是人非,就连那位大总统都没了,两个人再见面,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这位叫做王治昌的佥事大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商科毕业的,因其能力超群且极为勤勉,深得袁世凯的信重。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做总统的时候当上了农商部的部长,为近代中国的工商业还有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现在的人对他应该没什么印象,说起他的儿女却是大大的有名,他有一个儿子叫王光英,还有一个女儿叫王光美,后来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了。
从农商部出来,卓立仁没回自己家,而是去了他未来的老丈人家,他得去问问,为什么自己的任命书都拿到了,签发这个任命书的宋局长,却没派人告诉自己一声,弄得自己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到了地方才知道,自己这个未来的老丈人,也是一肚子怨气,不知道冲谁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