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当他们带着设备抵达新加坡时,程唯还担心临时调整的灯光参数是否适合这个场地。但邓寂通宵重新校准了所有设置,甚至根据前半天观众的数据微调了情感色彩对应算法。现在,《色彩频率》在新加坡的表现比校园赛时更加流畅精准。
“这太神奇了!”金发女士摘下传感器手环,兴奋地对同伴说,“它真的捕捉到了我回忆童年时的那种温暖感觉!”
程唯与邓寂交换了一个眼神。那是他们合作数月来培养出的默契,不需要言语,就能读懂对方的想法。邓寂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赞美都更让程唯满足。
下午三点,评委团来到他们展位。其中一位白发教授在体验后特别询问了技术细节:“这种情感识别算法很独特,你们是如何解决情绪误判问题的?”
邓寂推了推眼镜:“多层神经网络交叉验证。我们收集了超过1200组样本数据来训练模型,将误判率降低到8.3%。”
“但艺术不是精确科学,”程唯自然地接过话题,“所以我们保留了15%的不确定性空间,让体验者有自我解读的余地。”
评委们相□□头。临走时,那位白发教授留下名片:“我在瑞士有个实验室,专门研究艺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毕业后有兴趣可以联系我。”
程唯接过名片,手指微微发抖。六个月前,他还在为毕业作品发愁,现在却收到了国际实验室的邀请。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在艺术节上固执地追逐一个冷漠的工程师。
“你应得的。”邓寂轻声说,仿佛读懂了程唯的想法,“你的艺术理念……很独特。”
这种直白的赞美从邓寂口中说出实属罕见,程唯感到脸颊发热:“我们的理念。没有你的技术,这些只是飘在空中的想法。”
邓寂的嘴角微微上扬,那是他表达“感动”的方式。程唯已经学会解读这些细微表情,就像邓寂能读懂他每一个不经意的肢体语言。
展览最后一天,他们获得了“最具创新潜力奖”。领奖台上,程唯看着台下鼓掌的邓寂,他站在角落,像往常一样避开聚光灯,但眼中的骄傲却掩饰不住。那一刻,程唯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无法量化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