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时言进了场,衙差引着莫时言到了张书案前,莫时言就坐后衙差就去引下一人了。
莫时言细细打量了一番周围,一间大屋,放着百来张书案,只屋内四个墙角放着四个大炭盆,房舍倒是修整的不差,前方放着一张书案,应是给知县监考所用,此时知县还未到。
屋内已坐了不少人,不过大多不敢互相交流,害怕被衙役认定为作弊,此后便没了科举的路。
卯时一至,院外衙役鸣锣,县试卯时四刻开考,卯时二刻便不再放人进去,此时还未进来的人已然不多。
莫时言将墨染放在盒子里的毛毯拿出盖在腿上,莫时言的座位离炭盆较远,在屋内居中,这几日京中又下了雪,门窗紧闭却也还是有些冷。
卯时二刻一到,院外大门便直接合上,莫时言张望了一番四周,屋内基本坐满了。
将院门一关,衙役们走进屋内,站在四周以防有人作弊,莫时言看到有些人已经开始脸色发白,显然是心理素质不大好。
童试分三场,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又分五场,一日一场,卯时四刻开考,酉时四刻结束,时间算是充裕,第一场正场考四书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一场最是重要,第一场排名定了,后续四场基本都是大差不差。
卯时三刻,本县知县入场,只见知县约莫三十来岁,还算年轻,手中拿着一叠纸,上面便是本次县试的题目了。
有小吏分发热水,一切弄好,恰好卯时四刻。
衙役鸣锣,示意肃静。
知县将手中考题答卷分出一部分递给县丞和主簿,三人亲自分发手中考题与答卷,避免有人买通小吏或衙役的可能。
莫时言拿起考题看了一下,第一题《论语》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题中规中矩,中规中矩便意味着这题好答,要写得出彩有些难。
第二题“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何解。
最后一首试帖诗,题为劝农桑。
第一题主要是要解出此句内涵,莫时言想了想决定添些如何在其中应用,以做添彩。
第二题出自《中庸》,重点在一个诚字,不说出处以考验考生对四书的熟悉。
试帖诗题为劝农桑,“劝”字当为重,“农桑”为主题。
待所有考题分发下去,衙役鸣锣示意可以开始了。
莫时言用笔轻沾,在草稿纸上开始打草稿。
有了破题思路,落笔便快了。
两篇四书文,莫时言答完约莫过了一个半时辰,想起自己晨间未用早膳只觉腹中饥肠辘辘。
莫时言问小吏要了一碗热水,用了几块糕点,糕点有些干噎,莫时言只能将就用了些,还好霜降准备的都是小块糕点。
莫时言自觉自己动静不算大,周围人见他这般闲适,那些本就脸色苍白的更是有些冷汗都出来了。
莫时言细细看了一遍自己的草稿,这才开始誊抄。
誊抄时莫时言写得更慢些,怕墨迹污了答卷,那原本甲等的答卷也得落得个乙等。
小心翼翼誊抄完,两个时辰便过去了。
已是未时,离收卷也只有两个半时辰了。
中间知县也下场巡视过,在莫时言旁边站了许久,莫时言未受影响,落笔极稳,只是其余人便不见得了。
莫时言又拿了些糕点添着热水吃下去,想着试帖诗该如何落笔,说到底他对农桑一道虽不及农户擅长,但应当比现在在座的诸位擅长些。
莫时言想着幼时让父亲在自己院中开辟出的一小块菜地,用过糕点后将盒子盖起,仔细确认过桌上没有残渣后,才拿起一张草稿纸写下——
《劝农桑》①
耕织鸿图肇,农桑凤诏温。
巡春民用功,函夏俗同敦。
推□□清畎,缫三月满盆。
笠看黄壤聚,秭到绿云屯。
自觉没什么问题后,莫时言才将诗誊抄上去。
等墨迹干透,直到申时,莫时言才将答卷交上去,此前已经有人交了答卷,莫时言看了一眼,那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就是不知是否真有本事了。
莫时言将东西收拾好,示意自己要交答卷,很快便有小吏来将名字封好,答卷收走,如此一来,这第一场便算是结束了。
出了考场却也不能直接出去,要等有十人了,守门的衙役才会开门放人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