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儿听了她的故事,眼眸中闪过一抹悲悯,“姐姐着实比我艰辛许多。”
安生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温柔,她问道:“你呢?又是为何沦落至此?”
想儿的面庞微微泛起一抹红晕,她低垂着眼睛,神态添了几分扭捏之态。
安生察觉到她的异样,连忙开口转移话题,“你来的时间不久吧?我给你讲讲阁内发生的趣事。”
想儿却鼓起勇气,决定向安生吐露心声:“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姐姐对我坦诚相见,我又怎能隐瞒自己的事呢。”
她深吸一口气,开口说道:“我的事并不光彩,万望姐姐不要笑话我。这些天我担惊受怕,今日碰到了姐姐,也想吐一吐心中的苦水。”
安生的眼神充满了鼓励,“都是苦命人,怎会互相为难呢?妹妹既然相信我,那便同我说说,心情也许会好上许多。”
想儿提起往事,不免心中悲戚,她的声音断断续续,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她曾是那个高墙深院中的明珠,家中经商,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一日,随母亲前往庙里上香祈福,母亲与庙中僧人探讨佛法,想儿则独自在庙中漫步。
偶然间,遇见了秦公子,一位为科举而来祈求好运的青年。两人目光交汇,一见钟情。
想儿开始以祈福为名,频繁与秦公子私会。
身边的丫鬟怕受到责罚,便告了密,这段秘密的恋情被她的父亲发现了。
在他看来,秦公子贫穷的家境让他盯上了想儿的身份罢了。
为了切断两人的关系,父母迅速为想儿安排了一门他们认为门当户对的亲事。
想儿与秦公子无奈之下,决定私奔,逃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
她在渡口等待了许久,秦公子并未出现。想儿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秦公子家中,等来的却是失望和背叛。
秦公子在深思熟虑后,接受了想儿父母给的钱财,抛弃了想儿,已独自赴京赶考。
想儿心如刀割,想起严厉的父母,又不敢回家,只能回到渡口。
茫然地思索着是否该去寻找秦公子,漫无目的在渡口徘徊着。
就在这时,想儿遇到了牙婆,她看中了想儿身上携带的首饰和钱财。
她用甜言蜜语哄骗想儿上船,然后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将想儿打晕,卖到了毓秀阁。
想儿醒来后,她曾极力反抗,哭泣,甚至提出重金酬谢,只求能送她回家。
但那些婆子却如同聋子一般,对她的哀求视若无睹。
她不敢轻易寻死,只能心如死灰,从最初的惊恐与抗拒,到如今的麻木与接受。
又是一个痴心错付,所托非人的可怜女子。
安生走下小榻,拍了拍她的肩膀,劝解了起来。
“那负心汉薄情寡义,老天有眼必叫他名落孙山。若以后得了机会,我们再想着法子给你家里传递消息,助你脱离苦海。”
“若没法子,我们姐妹便在这阁里相依为命,互相照拂,也好过一个人孤苦无依。”
“姐姐信我、怜我,我心里好受了许多,往后再也不会悲悲戚戚,我得努力为自己挣个活路。”想儿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回道。
刚才听得入神,时辰已经不早了。
安生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色,便轻声劝说道:“时候也不早了,早点歇息吧。”
“听姐姐的。”想儿点了点头。
安生将那略显凌乱的被角一点点地掖好,她的动作轻柔而细腻。
做完这些之后,安生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静静地坐在床边,目光温柔地轻拍着想儿的后背。
直到确定她已经完全进入梦乡,安生这才缓缓起身,轻手轻脚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榻上。
尽管身体有些疲惫,但此刻她的心情却格外的愉悦。
或许是因为想儿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突然透出的一丝曙光,让一直备受寂寞煎熬的安生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这一夜,她睡的格外香甜。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时,安生在朦胧的日光中醒来。
她眨了眨眼,看着上方的灯笼,思绪开始慢慢回溯,过了好一会儿,她终于想起自己身处何地。
无需去面对那怎么也清扫不尽的灰尘,更不必对着那堆积如山的衣物唉声叹气,她甚至可以晚上半个时辰再起床。
她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