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靖川摇摇头:“钱的事你们就都不用管了,房子的图纸我来画,就是将来我和舒乐还要做生意,动工的事情还得麻烦家里人了。”他想盖个一步到位的好房子,哪怕将来科举当官离开广安县,这里也是未来告老还乡的祖宅。
话说到这份上,其他人也不再争抢,将来干活时多出些力便是。
韩靖川又征求了一下众人对新房子的期待,晚饭后和舒乐窝在房间里画设计图。
阿奶想要住安静一点的屋子,年纪大了睡眠质量不太好。那就把拐角的大房间给阿奶住,韩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讲究,自家人住着舒心最重要。
大嫂想要个大点的灶房,最好灶台多一些。韩靖川也正有此意,将来凉粉还要在家里做,干脆把灶房做成两间,一间平时家里做饭用,一间做售卖的吃食,分开使用互不干扰。
还要盖两间茅房,家里人多,一间真的不够用。其实一开始他们想做抽水马桶的,但是管道材料估计找不到合适的,还是先做茅房吧。
还有书房、牛棚、杂物间等等,林林总总要考虑的太多。
两人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画了整整一周才把图纸初步画好。
韩家的宅基地够大,但是老宅后面有片挺大的空地,本着不想浪费的念头,韩靖川干脆找村长花5两银子把空地买了下来,这次扩进院子里,这样新房可以先在这片空地上盖,省的大家盖房期间没地方住。
新房设计还是一进的宅子,正中是堂屋,两侧各两间房,东侧是五间卧房,大堂哥住的那间还带了一个小一点的儿童房,将来宝兰再大点可以自己住。
西侧是一间客房和两间灶房,灶房连通着澡房,中间有个暗门,方便从灶房直接提热水洗澡。
最边上是杂物间,前院后院各一间茅房。挨着大门的地方是牛棚和马厩,韩靖川计划有时间再买匹马。
后院打算盖间新的谷仓和鸡舍,剩下的地方还是做菜地。
分配房间时起了一点小争执,本来堂屋两侧打算住阿奶、大伯大伯娘和柳竹夫夫,还剩一间做书房,包括韩靖川在内的几个小辈住东侧一排房间。
但是阿奶和大房都让韩靖川从堂屋两侧的房间里挑一间住,理由是他出钱盖的房,理应挑最好的住。
争论到最后,韩靖川妥协了,他选了西侧那间,挨着书房,干脆把两间屋中间打通了,这样看书也方便。又顺便把卧房里隔出了一间小洗澡间,舒乐爱干净但是又不太适应和人共用洗澡间,之前洗澡一直都是提水回卧房洗。现在有空间正好隔开,省的每次舒乐在屋里洗澡,韩靖川都只能躲到外面去。
大伯他们和大哥还有小溪住在了西侧,一家人住得近倒也方便互相照顾。星哥儿的房间旁是给远嫁的大堂姐留的房间。
这位大堂姐远嫁三年,嫁去的是府城下辖另一个县城下面的柏坡村,听说回来一次即便坐牛车也要七八个时辰,因路途实在遥远,大堂姐除了过年基本没有回来过。就连这次韩靖川结婚,也只是托人送了礼回来。
当年这位大堂姐会嫁这么远是因为这位姐夫家里条件还行,至少对于当时的韩家而言已是优选,吃喝不愁。
原主对这位大姐感情一般,韩靖川刚开始都忘记了还有一个大姐,还是舒乐提醒他盖房子给大姐留间房。
大伯娘知道后感动地直抹眼泪,她没想到嫁出去的女儿还能有个单独的房间,之前女儿一家不怎么回来除了路途遥远,还有个原因就是回来没地方住。她如何不想自己的女儿呢?以后就好了,女儿可以随时回来。
新宅子决定用青砖盖,路面要铺上青石板,大伯去问了砖窑,光砖头就要差不多30两银子,加上瓦片,石板,家具,不算人工的情况下,这个房子盖好也要60两了。
对于村里人来讲简直天文数字。
不过韩靖川和舒乐觉得还好,对见惯了现代天价房子的人来说,60两就能拥有这么大一间青砖大瓦房,赚翻了。
等砖瓦到位就可以开工,韩靖川决定从村里招人盖房子,一天一人20文,再管一顿午饭,一荤一素管饱。人多力量大,争取秋收前盖好。
村里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往韩家挤,这种好活错过了可就没有了。
“老韩,我家三个娃都有的是力气,让他们干什么都行。”秦老伯拉着三个儿子给韩大石看。
“还有我儿子!”
“我和我兄弟盖过房子,比他们都强。”
韩大石一个头两个大,只能扯开嗓子喊:“别挤别挤,大家排队慢慢来。”
好不容易选了十个人,落选的村民唉声叹气地回家了。
韩靖川也吓了一跳,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盛况,算吃一堑长一智了。
盖房子的事全权交给了大伯和韩父,韩靖川本来以为房子盖好前应该就没他什么事了,没想到中途却闹出了不愉快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