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丙放出混沌珠,混沌珠滴溜溜地转,一分为二,留其一在这里,确保婶娘安全,他这才飘然飞远。
殷夫人与混沌珠的分身大眼瞪小眼了一会儿,我这是让个孩子操心了?
自从几年前静娘发疯一样,突然让牛郎把她送回到村里,非说自己中了妖法才嫁给董家,一定要和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上演。
风老总是苦口婆心,想尽办法劝女儿,即便不回董家,也再寻个好人家,可女儿每次都态度坚决地拒绝。
风老心里也清楚,陈塘关的律令摆在那儿,严禁父母强迫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不能真的动用强硬手段逼迫女儿,只能一次次地劝说,希望女儿能回心转意。但看着女儿越来越坚定的态度,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坐在自家门槛上,风老眼神有些发愣,思绪飘回到了十七年前。那时候,他一句话,静娘就听从安排,嫁给了牛郎的父亲。在他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闺女哪有反抗的道理。就算她不满意牛郎的父亲,赐福以后,还不是乖乖上花轿,恩爱许多年。
可如今,形势却大不一样了,他想为闺女再寻门亲事,闺女却有了自己的主意,死活不肯答应,还得听她的意见,这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他皱着眉头,心中满是郁闷,不停地嘟囔着:“这世道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以前闺女哪敢违抗我的意思,现在倒好,我说什么都不管用了。”
“不能就这么算了,以前我能让闺女听话嫁人,现在也一定有办法。”他绞尽脑汁,突然眼睛一亮。
风老匆匆来到祭祀团所在的地方,殷夫人隐身跟着去了。
殷夫人记得,这精卫村祭祀团与别的村子确实不同,里面都是些天残地缺的人。他们相互扶持,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
屋内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让整个空间显得清澈明亮。
风老进屋,一把抓住老祭司的胳膊,神色急切。
老祭司微微一愣,随即开口问道:“村里是要祭祀桃花水的河神吗?可这祭祀有讲究,得晚上来才行。”说着,他上下打量了村老几眼,眼中满是疑惑。
风老连忙摆了摆手,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不是不是,我不是来祭祀河神的。我找您,是有别的事儿。”
老祭司微微颔首,似乎是用心在捕捉着村老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待村老说完想让闺女嫁人的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唉,这婚姻之事,本就该两情相愿,您这样强行逼迫,怕不是个好法子。”
风老紧紧拉着那老祭司的手,神情急切,眼中满是焦虑:“您是咱们这儿最老的祭祀,闺女留在家里有什么后果,您最清楚。现在村里的情况您也看到了,要是姑娘们都跟静娘一样不愿嫁人,这可怎么行?长此以往,村子的繁衍也成问题啊!若是,若是让她们哪一个得了……得了那了不得的……可怎么办啊!”
了不得的什么?殷夫人不解,这全是凡人的精卫村,还有大秘密,莫非是涂山氏自远古传下来的什么东西?她莫名想起了妖灵说过的,大巫祭。
老祭司缓缓说道:“村老,女儿留家不详,是多少年前的传说了。您何故耿耿于怀,非让静娘再出嫁呢。”
风老的手微微颤抖,语气近乎哀求:“自从静娘回家,村里的丫头们都围着她转,她甚至还改进了织机,带着一众丫头织布卖布。她今天还跟我说,要当祭司,我拦了。还要进织厂做文书,我又拦了。可我不能总拦啊,若是让她真给村里做成了大事。下一步呢,她岂不是要当村老了。”
“静娘可是在家受委屈了?”老祭司想起古老的传说,打了个哆嗦,“不然她怎么会生心掺合村里的事。”
“哪家里嫂嫂容小姑子吃白饭啊。”风老叹气,他才不会说是自己拿走了女儿挣的银钱。
“那就是你的不对了,那是你闺女你不养。”老祭司反驳,这里面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谁也别瞒着。
敖丙转悠到村中大槐树旁,听路过的姑婆讲要去做工,便跟着过去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家规模甚大的纺织场。
姑婆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梭子飞动,机杼声声。
凑近细听,姑婆们的交谈声不绝于耳。
“咱这纺织场能开起来,多亏了静娘呐!”一位头发花白的姑婆感慨道,手中动作不停。
“是啊是啊,她一回来,就四处奔走,又是想法子改进织机,让咱们干活轻松了不少,织出的布又快又好,还天天琢磨新花色,那花样多得哟,十里八乡都没见过!”另一位姑婆接过话茬,眼中满是钦佩。虽然摸不到钱,可活计也轻省了。
敖丙从姑婆们交谈中,又认识了一个“静娘”。
她宛如黑夜里的熠熠明灯,照亮了精卫村女子的道路,是一个集智慧、果敢、善良与担当于一身的奇女子。
静娘的智慧,令人折服。
欲改良织机之际,机栝构造繁复,传统织法又多有局限,众人皆感棘手,静娘独能别出机杼。彼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拆解旧机,穷究原理,旁参古籍与外地之先进技艺,终得改良之策。新织机既成,效率大增,且所织花纹更为精细繁复。
至于花色创新,静娘尽显非凡创造力。常漫步山川田野,观四季之更迭、万物之变化,于绽放之春花、灵动之飞鸟、潺潺之溪流间,采撷灵感,融自然之美入布匹花色。自此,纺织场所出之布,于市中卓然独立,别具风姿。
果敢,则是静娘显著的特质。
及纺织场遭资金匮乏、销路阻滞之困,众人皆迷茫忧惧,静娘独无惧色。毅然裁汰诸般不必要之开支,亲赴各地城镇,逐户走访布商。虽屡遭拒斥,然其信念笃定、态度诚笃,详陈纺织场布匹之优长,终凭坚毅之行,为纺织场辟出生路。
静娘的善良,更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姑婆们遇到困难,无论大小,她都放在心上。村中有孩童染疾,静娘拿出珍藏草药,悉心嘱其法。姑婆辈于纺织之技遇困,静娘则彻夜钻研,出创新之策,为提效之智囊。若姑婆因生活琐事而愁容满面,静娘必积极谋划,排忧解难,引希望曙光。每值众人有需,静娘皆毅然援手,遂为姑婆辈最可信赖、最堪依靠之人
可谁能想到,纺织场开起来了,村老竟强行把静娘这个始创者踢出去了。
这时,担当在静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静娘虽无奈,然未因此而颓丧,仍默默留意。见姑婆辈遇困,主动援手,不较个人得失。
于姑婆心中,静娘之位无可取代,敬重感激之情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
“多好的姑娘啊,一心为咱们,结果却…… 唉。”姑婆们纷纷摇头,满脸惋惜。村老是村里的长者,还是静娘的亲爹,她们都说不出什么,却也有不满在心里。
虽说如此,纺织场在静娘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依旧生意兴隆。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得了大好处,谁也不会跟钱财过不去。
一匹匹色彩绚丽、质地精良的布堆满仓库,前来拉货的马车络绎不绝,场里场外人声鼎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静娘哪怕不在纺织场了,可她做的一切,咱们都记在心里!” 姑婆们言语间满是对静娘的感激,挣的多了,家庭地位无形之中就会提高,丈夫儿子都不敢在家大小声,婆婆媳妇相互扶持来做工,矛盾都少了,虽然钱财不在她们手里,能不能挣到钱还是她们说了算。
她们会在逢年过节时,带着亲手做的点心去看望静娘。平日里,若有人说静娘不好,她们定会放下贞静,据理力争。
这时,几位下田路过的叔伯也不禁停下脚步,望着纺织场,赞不绝口。
“这静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子,能把这纺织场搞得风生水起,咱们大老爷们都比不上!”
只要家里的婆娘继续做工,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静娘大好人啊,若是她继续带着大伙挣钱就好了。
“是啊,她不光有本事,还心善,为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咱村能有她,是福气!”
要是静娘再带咱们出去走商,那能挣更多。咱们不会纺织,当货郎还不行嘛。
“咱们那两位长者,一天天什么也不做,还不许静娘带着咱们好好活,真是没法说他们。”
他们的话语和神态间,满是对静娘的佩服和惋惜,对村老与老祭司的不满。
敖丙静静聆听,他想着,静娘说的没错,她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品行,她可以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