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航拿着做好的模具回家,家里正一片热火朝天。
母亲钱珍和姐姐王兰兰,奶奶王段氏,一人手里一个簸箕,正耐心地揉搓簸箕里的绿豆。
绿豆已经泡了十几个小时,用双手反复揉搓后。这样是可以让一些绿豆脱皮的。
然后抓一把绿豆放到纱布上,然后用手将纱布的口捏住了,将水拧干了,在案板上面来回搓几下,这样可以避免将豆子压碎了。
准备个大盆,倒入清水,这样可以将漂在盆里的绿豆皮去掉。
将豆子大部分分离之后,对于一些没有搓开皮的绿豆,就可以再将豆子放到纱布里面搓,再重复一次上面的步骤,这样可以帮助将豆子和皮分离开了。
说实话,这样的活是比较琐碎的。只有耐心的女人能干得了这种活,一般男人是干不了的。现在王家祖孙三人上阵,王启航就当个甩手掌柜。
把绿豆去好皮之后,王启航把绿豆倒入蒸锅中,然后指挥自己的姐姐王兰兰开始烧火。
大火烧开后,再中火蒸上一个多小时。
把绿豆蒸的烂熟之后,再用工具把绿豆捣成泥,然后用细筛子把绿豆沙过滤出来。
剩下的大颗绿豆块再重新捣成泥,如此反复几次,就基本上都变成绿豆沙了。
把绿豆沙倒入锅中,放上油和白糖,用小火,然后不停的翻炒。
翻炒是个力气活,王启航亲自上马。
炒到绿豆泥抱团,火候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等绿豆泥凉的差不多了,在模具上抹一点点香油,把绿豆泥团成个团子,揉圆。放入模具,按压一下。
一个精美的绿豆糕产生了。
它颜色微黄,比月饼稍微小一点,看起来很精美。王启航知道一个小窍门,如果想让绿豆糕变成绿色的,在翻炒时加入几滴醋就可以了。
这次王启航有些忘了,看到成品出来,才觉得绿豆糕如果是绿色的,会更加名副其实,也更好看。提醒一旁的姐姐,下次翻炒时别忘了滴几滴醋进去。
中央一朵好看的花纹,让它看起来比供销社平常见的那些糕点都精致。
老太太王段氏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感叹:“真好看!”
她手里拿着一个绿豆糕,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舍得往嘴里送。
王启航拿起一个绿豆糕,掰成两半,把一半塞给旁边的老太太,另一半塞进自己嘴里。
嗯!软糯香甜,口感细腻,入口即化,放进嘴里沙沙的,比上次的口感好太多了。这样的东西,拿到市场上,绝对不用发愁能否卖出去。
王兰兰用另外一个模具也按压出一个成品。大小跟另外一个是一样的,这个没有花纹,只有三个字:绿豆糕。
看起来也是一样的精致好看。
王兰兰也把这个绿豆糕掰成两半,一半自己吃,另外一半,给了站在旁边的母亲。
几个人尝了之后,纷纷点头。太好吃了,比以前那种做法,口感细腻太多。看来,工序复杂有工序复杂的好处。
等把所有的绿豆泥压制成型,王启航默默地算了一下成本。
绿豆用了十斤,十斤绿豆在市场上需要花两块两毛钱。这十斤绿豆,制出来六十多个绿豆糕,一个绿豆糕的成本大概四分钱左右。
王启航打算把绿豆糕的卖价定在一毛二一个。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但一家人忙活那么久,处理绿豆的工序那么复杂,又用了糖和油。一毛二也不算贵。
这个价格很适中。把成型的绿豆糕一层层放进背篓,王启航连午饭都没吃,就从家里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