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母结结实实忙了一上午,馒头出锅,羊肉和五花肉也都好了,又炒了一盘青菜,这样的菜色摆上来,简直比杨黛结婚那天还要丰盛。
穿越过来这么多天,杨黛终于觉得自己吃了一顿说的过去的饭。
杨母的手艺其实普普通通,但架不住杨黛这具身体缺油水,又经过两天韩霖厨艺的荼毒,自然更显得这顿饭弥足珍贵。
杨黛将小羊羔分出来一半让杨母带走,将其中一只野鸡也塞进杨母的背篓里。
杨母不同意,杨黛就要掉眼泪。
杨母最终还是没扛过女儿,又是无奈又是欣慰地带着自己的背篓离开。
而杨黛也在全力准备着试课,将小学的课本翻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回想着自己见过的老师们,照葫芦画瓢。
很快就到了杨黛试课那天。
试课的时间定在了下午,杨黛早到了半个小时,原以为这次招老师的要求高,不会有很多人来试课。
没想到竟然不知有黄庄大队的人,连别的大队都来了不少人。
杨黛的名声十里八乡多多少少都听过,来试课的老师们看到杨黛的到来,都忍不住窃窃私语。
杨黛倒是保持平静,走到队伍最后等着,一个人试讲二十分钟,她还有的等。
“祝庆国怎么也来了?之前不是说他老丈人能直接让他去公社吗?”
“祝庆国都来了,咱们还有希望吗?”
前方人群再次传来熙熙攘攘的声音,杨黛也顺势抬头看去,发现真的是认识的人。
祝庆国不是黄庄大队的人,而是隔壁垒河大队的,但是这人十里八乡都十分有名。
这种名声和杨黛还有韩霖游手好闲的名声不一样。
祝庆国属于别人家的孩子,自小聪明懂事,优秀好学。
唯独缺了点运气。
上学的时候就给报社投稿,得到了学校和公社的表扬。
高中毕业后,经过老师的推荐,去县城厂子里当临时工,但是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祝庆国便背上包袱,缓缓回家了。
不是祝庆国在工厂犯了错,而是厂子里名额不够,有人想将自己的亲戚插进来,祝庆国这个没有靠山背景的小年轻,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随意找个借口,将人赶回家。
后来朱庆国结婚,听说媳妇娘家在公社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都说朱庆国时来运转,迟早要去公社上班。
结果没想到,竟然来黄庄大队应聘老师了。
祝庆国的出现,引来了人群的骚动,杨黛也觉得压力重了一分。
本以为小学老师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自己的竞争力最大。
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走上试课讲台,发现王立夏正坐在位置上冲她笑得灿烂的时候,杨黛更觉得这份小学老师的工作,同自己无缘。
不过即便如此,杨黛还是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最起码她觉得走出试课教室的时候,坐在下面的老校长表情很满意。
但眼看着自己当上老师的希望渺茫,杨黛加快了自己写文章的速度。
赚不到八个工分,赚点工业券也是可以的。
报纸上的征稿内容主要是劳动最光荣。
杨黛每天便拿着自己的纸笔,去田间地头看一圈,这会儿虽然不属于秋收麦收的农忙时候,但也不算清闲,每个人都埋头干自己的活儿。
韩母对杨黛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十分看不上。
但奈何韩霖护着,杨黛也有正当理由,说自己要给报社投稿。
韩母即便有一肚子牢骚,也只能将话憋回去。
花了几天的时间,杨黛第一篇稿子终于新鲜出炉,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个时代的文章,杨黛为此还专门画了一幅画,是黄庄大队队员们在田里劳动的场景。
稿子写完,杨黛心心念念投稿,根本不愿耽误功夫。
韩霖也遂了杨黛的意,专门从杨母手里借来了自行车,带着杨黛去公社。
杨黛第一时间直奔邮局,将自己的稿子投递出去,打算在公社好好看看。
而韩霖则突然抓着杨黛的手,将人拖进了角落,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