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竖井,一般是源于各种各样的“塌方”。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竖井,它位于暗河的尽头,变成了一条连通上下的小型瀑布。
顺着流水和石头间的缝隙往里看,参差不齐的石壁不断向下延伸,瀑布一路向下奔腾,火光照不到底。
在这几个危险的竖井旁,钟盈用枯枝竖了几个大大的叉,又圈了小半圈栅栏。
还嫌不够,她又用燃尽的火把,当成是炭笔,涂上抽象的骷髅头。
警戒护栏和警戒标志完成!
这下真的非常显眼,钟盈满意拍手。
有危险的、未被探索过的竖井,自然也有相对安全的、已经被开发利用的。
她参观过古寨的防空洞,那里的天然洞穴已经被先辈们探索到极致。
几人高的竖井之下有很明显的生活痕迹,向导与有荣焉地介绍着在战争年代,那些错综复杂的洞道和井,发挥了怎样的大作用。
不过很显然,钟盈本次的探索非常浅显。
什么?探索竖井,开发利用?
哈哈,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呢。
完成了一项大工程,钟盈返回大厅正中央,打开随身携带的干粮,决定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被铝箔锅包裹着的,是一些黄灿灿的圆形小饼。
树林的外围最近几天少有猛兽,白雾似乎也散去一些。钟盈好了伤疤忘了疼,干劲十足地一点点向外探索。
她还是像之前那样,尽量挑选没什么雨的时候出发,前行的时候提前寻找好能避雨的树荫。
扩大探索范围,果然会有新的收获!
虽然没发现新的渔场,却发现了不知道哪只松鼠的藏宝洞。里面有发了芽的花生,发了芽的玉米棒和板栗,还有些发霉的松子。
松子上面遍布着白色菌丝,刚扒拉出来的时候,神似霉豆腐。
没长五彩缤纷的杂毛,钟盈:好耶!没有毒!
她当天就用花生芽打了火锅。
石制托盘又变成了育苗盘,那些玉米粒被珍重地播种了进去;
同时,板栗被压成泥,烘烤成一个个小圆饼。
板栗饼在冷掉后变硬,不如刚出锅那会儿柔软,但似乎更甜了一些。
钟盈捏着铝箔锅的边缘,将它推到火把上烘烤。
——虽然冷掉了也好吃,但她想来点儿热乎的。
钟盈一边吃着,一边无意识晃腿。
嗯?
她突然发现,脚下的碎石很有意思,故意用力踩下去,脚感非常不错。
那样的轻微酸涩感,钟盈在公园里刻意铺出来的按摩步道上体会过。
不过脚下的石头大道,明显更纯天然一些,原本应该是河床。
尽管现在是干涸着的,但河床中曾经被流水冲刷的石块,早已被打磨得光滑,几乎没什么棱角。
它们大多呈现出美妙的温润质感,是非常好看的鹅卵石。
钟盈觉得其中有几块好不错,只需稍加打磨,就可以穿孔佩戴。
她体会到了机长将一枚石头珠子戴在手腕,见有人注意,还热情介绍来历的心情。
每一颗这样的珠子,大约都能代表一份特别的回忆。
比如脚下这些,属于“被困雨季,洞穴探索中偶然捡到”。
当然,远处的地面上,还有些不那么光滑,有棱有角的碎石。
它们的色泽明显暗淡许多。
根据石块的形态和大小,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些区域在涨水时会被淹没,哪些区域非常安全。
这里的陆地区域,出乎意料的“干净”。
在临时住所附近,时常见到的蝙蝠和老鼠,在这里都没了影。
没有飞虫和蚊蝇,也没有蛛网。
只有一些线虫和水熊虫,它们的行动迟缓,即便受到刺激,仍慢吞吞地蠕动着。
水中活跃的生物反而多一些。
其中有一条暗河的水量格外丰沛。在大厅一角,水面逐渐拓宽,形成了一口看不清底的深潭。
边缘的浅水区,有一些白得近乎透明的盲虾在游动。还有一些灰白色的粗短泥鳅,摆动着长长的胡须。
姑且称为灰泥鳅吧,它们的数量并不是很多,算得上屈指可数。比钟盈以前见过的泥鳅小了一圈。
泥鳅并不是纯天然的洞穴生物。
它们一般生活在地表。
在以往的夏天夜晚,钟盈特别喜欢打着手电,在水田里捞泥鳅。
泥鳅趋光,一抓一个准。